以独特视角看四川——两岸记者“锦绣天府行”侧记

时间:2010-10-26 15:00   来源:四川日报

  “真希望真正融入这里,更加细致地了解这里。”从广安返回成都的路上,来自台湾《新闻报》的黄义雄直呼短短五天行程“不过瘾”。

  10月18日至22日,《人民日报》、新华社以及来自台湾《中国时报》、台湾《新闻报》、台湾东森电视台、中国台湾网等14家两岸新闻媒体的20多位记者编辑齐聚四川,参加由四川省台办主办的第四届两岸记者“锦绣天府行”联合采访活动。他们从成都启程,途经遂宁、广安等地,通过对当地交通、物流等相关特色产业进行专题采访来了解四川、解读四川,以独特视角来看西部大开发十周年的四川。

  体验四川:乘上西部首条地铁

  从“骡马市”到“天府广场”,从“天府广场”到“高新”,短短数站,崭新的成都地铁让台湾记者赞叹不已:美观现代、平稳舒适、规划科学。

  “作为西部首条地铁,成都独领风骚。”台湾《旺报》记者张晓峰拍下了很多影像资料,“我已经能够想象,多年后待成都地铁形成网络,交通会有多便利。”

  让采访团深切感受到四川巨大变化的,不仅仅是交通。

  了解成都高新区的发展、天府新区的规划,感受高速公路、高铁后,来自台湾《天眼日报》的特派记者胡乔松禁不住赞叹:“四川的发展速度与规模令我震惊,天府之国让人满怀期待。”

  第二次来到四川的台湾《中国时报》记者朱建陵表示,如今的四川与他第一次见到的四川有了巨大的变化,“此行让我对四川以及西部有了更多的认识,我定将把自己所感所闻传递给台湾大众。”

  观察四川:现代城市新型农村

  一路观察、一路探寻,张晓峰的采访本上已满载思考:不临海不沿边的四川,究竟靠什么发展起如此庞大的物流网络?在一个传统的农业大省如何发展高新技术与现代服务业?

  参观了成都铁路集装箱中心站以及位于遂宁的中国西部现代物流港后,张晓峰与同行的记者们交流着共同的 “震撼”:地处西部内陆是个客观存在的区位劣势,而如今,四川依托巨大的铁路、公路网络形成独具特色与规模的物流系统,海陆联运也正在进一步发展之中,现代物流推动着城市发展。

  “科技是一个地区发展的支撑,四川的领导在这方面非常具有前瞻性。”参观成都高新区和成都天府软件园以后,张晓峰表示,将主要从交通和科技产业两个方面观察四川巨变。

  广安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聚丰现代农业出口创汇生产基地以及代市镇岳庙新村的新农村建设,让采访团感触颇深。

  台湾 《天眼日报》特派记者廖国梁说,虽然离较高标准尚有差距,但四川农村的变化甚至比城市更为明显,“农民有了新居、生活质量有所提高,现代化生产走进农业,这一切令人振奋”。

  希冀四川:未来十年至关重要

  “西博会是个重要平台,必将促进四川快速发展。”参加了第十一届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开幕式及第三届中国西部海峡两岸电子信息产业合作研讨会后,台湾《天眼日报》特派记者叶天枢认为,四川与世界的距离越来越近了。

  此行,记者们还见证了位于遂宁西南部的西部台商电子产业园破土兴建:依托落户成渝两地的富士康、仁宝、惠普等大型电子企业,集电子及IT产业零部件、终端产品的研发生产、展示展销、仓储配送于一体,四川将拥有第一家专门承接台湾及东部沿海地区台商电子企业转移的产业平台。

  十年来,川台两地经贸合作领域进一步扩大,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截至2010年9月,在川台资企业从1999年的948家增至1469家,项目总投资额由1999年的13.64亿美元增至51.02亿美元,台资企业已成为四川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青山一道共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人民日报》记者吴亚明用诗句表达出加强两岸交流合作的愿望。

  “未来十年,四川应更加注重在国际舞台上展现天府风采,并提高全民素养,吸引和留住更多的人才与企业。”张晓峰认为。

  “未来十年对四川的发展很关键,相信四川有更美好的未来!”朱建陵说。□实习记者 王爽

编辑:王思羽

相关新闻

图片

本网快讯

热点新闻

奇闻趣事

两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