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灵魂
一场历史罕见的洪灾,给江西着名旅游景区龙虎山造成了严重损毁和巨大经济损失,房屋被毁、桥梁冲断、景点变成一片废墟……
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龙虎山(龟峰)34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40处世界遗产,欢呼雀跃、慷慨激昂……
在经历灾难之后,龙虎山依然美丽。
在摘取桂冠之际,龙虎山迎来了更加灿烂的前景。
此刻,凝聚着龙虎山人大气开放、团结奋进、锐意进取、不惧艰险的精神,在世界自然遗产地熠熠生辉。
金色田园
启梦
龙虎山由于特殊的地理与人文个性而名噪古今,成为誉满中外的旅游名山、文化名山教名山。
从自然角度看,龙虎山地处武夷山脉的余脉。地质构造是典型的丹霞地貌,峰灵水秀,景色独绝,使人百看不厌,百游不烦,是风景名山。
从文化层面看,龙虎山荟聚了各种文明,如儒家、释家、道家、纵横家等多元文化,历史上许多伟人、名人、文人墨客留下大量脍炙人口的名篇佳句,至今仍为人们所传颂。
从宗教层面看,龙虎山是举世公认的“道教第一名山”,道教是在龙虎山形成、发展与完善的,特别是完成和完善了正一天师道的思想体系、教义教规、典章制度等多方面的发展与建设,延续63代经久不衰,获得与孔府齐名的“南张北孔”称誉。
世界遗产是景区的品牌,更是景区发展的机遇。
继1996年庐山成功申报世界文化景观和2008年三清山成功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后,龙虎山和龟峰也于2006年底启动申遗项目。
从此,龙虎山人用了3年时间追梦!
灿若明霞
静静的仙水岩
2006年12月12日,建设部在长沙主持召开“中国丹霞地貌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研讨会”,本次会议揭开了中国丹霞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工作的序幕。
2007年5月17日,龙虎山风景旅游区管理委员会和上饶市龟峰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联合成立了龙虎山——龟峰申报中国丹霞地貌世界自然遗产小组,标志着龙虎山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工作正式启动,并聘请东华理工大学撰写了申遗文本初步材料。
2007年10月,江西省世界自然遗产管理委员会成立,下设申遗办公室,挂靠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具体指导龙虎山风景区申遗及全省遗产管理工作。
2008年1月3日,龙虎山印发了《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工作实施方案》,并聘请省地调院、省野保局、省城乡规划设计院的相关专家开始了对龙虎山丹霞地貌价值的全面调查和申报文本的撰写。
2009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将中国丹霞列入2009年中国政府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提交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的唯一项目,确定江西龙虎山、贵州赤水、广东丹霞山、福建泰宁、湖南崀山、浙江江郎山等6个提名地为中国丹霞申遗系列提名地,将中国丹霞纳入2010年《世界遗产名录》表决项目。
一个个关口成功闯过,龙虎山顺利走出国门,与世界遗产地渐行渐进。
丹勺洞
九曲洲朝霞
寻梦
龙虎山,不仅是龙虎山人的龙虎山,更是江西、全国乃至世界的龙虎山。
龙虎山申遗工作得到了各方关注和支持。
2009年7月1日,江西省委书记苏荣考察了龙虎山景区旅游新线路,详细了解游客中心和道文化博览园项目工程进度、建设风格和特点。他指示景区管理部门要以文化提升旅游产品的魅力,通过“申遗”进一步推进龙虎山景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基础设施建设,开发独具特色、为广大游客喜闻乐见的旅游精品。
江西省长吴新雄率团考察香港中旅(集团)有限公司时,极力推介龙虎山风景,他描述道:龙虎山上有千古悬棺,下有比漓江水还要碧绿的泸溪河,你看那穿着蓑衣的船工撑着竹篙,轻轻漂流,颇有韵味,可以说是“小船悠悠,情意浓浓。”
鹰潭市委书记杨宪萍、市长钟志经常深入景区听取“申遗”工作汇报,现场办公,协调工作推进过程中遇到的难题。
鹰潭龙虎山管委会全体班子成员几乎把所有精力投入到了“申遗”和景区发展工作中。景区广大干部职工起早贪黑,所有人都朝着一个目标进取。
国际自然遗产保护联盟(IUCN)专家沃夫冈·伊德,克里斯·伍德,保罗·丁沃尔,蒂姆·柯斯盖也不远万里来到龙虎山,对龙虎山(龟峰)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工作进行了三天的指导性科学考察。尽管他们都是年逾六旬的老人,但不辞辛苦,翻山越岭,先后考察了龙虎山、龟峰的十多个景点。爬山时,他们累得气喘吁吁,汗湿衣襟,但劲头不减,仔细地看,认真地问,以求了解更多的情况。
龙虎山申遗工作还得到了当地群众的大力支持,景区形成了领导挂帅,全民参与的良好工作机制。按照“统一领导、分工协作”的要求,当地政府分成7个组,24个片区,细化成120条工作任务。在工作的推进上建立了每旬集中调度、每周现场督查、每日上报进展等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