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泉台商投资区获批与厦竞争不大 厦应舞好"龙头"
近日,国务院批准泉州、漳州设立台商投资区,批准福州台商投资区扩区,这对海西的区域发展及厦门对台先行先试作用的进一步发挥有何意义?厦门又将面临怎样的机遇和挑战呢?
昨日,记者采访了民建市委副主委、厦门大学台湾研究中心副主任李非和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唐永红。他们认为,这将大大提升闽南区域整体竞争力和对台商的吸引力,有利于厦漳泉大都市格局的最终形成。
成熟台企转战漳泉,符合厦门产业需求的部分并未离开
20多年前起,厦门陆续有海沧、杏林、集美三个台商投资区获批,如今,这三个区域吸引了大量的台资企业,已经成为厦门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厦门面临着工业用地紧张的局面,一些台资企业的生产模式也面临着转型和转移的内在要求。
“老的台商投资区不够用了。”李非说,如果厦门周边没有合适的地方,一些本来在闽南长期发展,形成一定产业链条和集群关系的台资企业,可能会选择其他省市,甚至国外如越南等地,这将对本地产业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他们目前在厦门的情况,类似于20年前在台湾。”李非说,厦门的台企成熟了,也要转型或转移,泉州、漳州台商投资区的设立,为他们找到了新的出路。那里有同样的政策优惠,并有更宽裕的用地空间。
“这些企业离开厦门,对厦门并没什么不好。”李非说,他们会把生产链条中符合厦门产业需求的部分留在厦门,其他部分则可以布局到漳州、泉州,三地可进一步形成分工合作的关系。
以灿坤为例,其生产制造部分虽然离开了厦门,但在厦门“搞旅游、办学院、做文化创意”,正好符合了厦门的产业导向,利于厦门更好地发挥“龙头”作用。
竞争关系并不突出,是整合、对接、分工、合作
灿坤集团的生产主体转移到厦漳交界的角美龙池,这一区域正是此次国务院批准的漳州台商投资区的重点区域,这说明,新台商投资区的设立,顺应了海西核心区域产业升级的需要,也因应了经济发展的自身规律。
“台商投资区扩大范围,我们呼吁了很多年。”唐永红说,这是海西和厦门进一步发挥对台先行先试作用的需要,也是一种趋势。他有一个大胆的想法:能否把整个海西都设立为台商投资区?
从这一次国务院批准泉州、漳州设立台商投资区来看,是选择了台商比较聚集的区域,这些区域长期以来台资企业密集,设立台商投资区的呼声很高。它们距离厦门很近,获批以后,对厦门老的台商投资区会形成一定的竞争关系。但如果深入分析就会发现,竞争关系并不突出,反而更利于闽南产业合理分工布局。
泉州、漳州的产业特点与厦门大不相同,此次获批的两个台商投资区,其产业布局安排也有很强的针对性,因此,它们与厦门的三个台商投资区,今后不是竞争,而是整合、对接、分工、合作。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