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部举行发布会介绍国内消费市场等情况并答问
3月16日,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姚坚在介绍情况。姚坚介绍,2009年,中国国内消费市场实现了较快增长。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53万亿元,同比增长15.5%。农村消费同比增长15.7%,增幅比城市高0.2个百分点,是1987年以来首次超过城市。新华社记者邢广利摄
3月16日,商务部召开例行新闻发布会,新闻发言人姚坚发布新闻并回答记者提问。实录如下:
姚坚:大家好,欢迎大家参加今天的新闻发布会。我先介绍几项商务工作的进展情况,之后回答大家的提问。
一、加快农村流通体系建设和扩大农村消费
2009年,国内消费市场实现了较快增长。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53万亿元,同比增长15.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6.9%,增幅比上年提高2.1个百分点。其中,农村消费同比增长15.7%,增幅比城市高0.2个百分点,是1987年以来首次超过城市。去年农村消费规模突破4万亿,虽然目前农村市场消费只占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近1/3,但增长潜力巨大,商务部将进一步做好农村流通体系建设各项工作。
第一,积极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扩大农村消费。商务部于2005年开始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在推进我国农村市场体系建设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截至目前,在全国已建设42万家农家店和1467个配送中心,覆盖65%乡镇和50%行政村,对改善农村流通环境,保障消费安全,拉动农村消费、促进农民增收发挥了积极作用。截至2009年底,中央财政累计投入补助资金27.1亿元。“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推动了连锁经营的现代流通模式向农村延伸,把农民需要的日用消费品和质优价廉的农业生产资料送下乡,在促进农民安全、便利、实惠消费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农家店在2009年实现了销售额2375亿元。
相对城市而言,农村市场具有消费分散,流通设施落后的特点,农村商业经营成本高。2010年“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的工作重点是:
一要扩大覆盖面,再建设改造10万家连锁化农家店,农家店乡镇、行政村覆盖率分别提高到80%和65%。力争经过3到5年的努力使“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农家店基本覆盖全国的行政村。
二要提高统一配送率,强化配送中心功能,增加统一配送商品品种,把农家店商品的统一配送率提高到50%以上,确保农家店商品质量。
三要发展农家店的连锁经营。以县级店为龙头、乡镇店为骨干、村级店为基础,建立农村现代商品流通网络。
四要以农家店带动农村服务业,大力推进“一网多用”,在农家店引入电信、邮政服务、药品等业务,拓宽农家店经营范围,提高承办企业和农家店经营效益。
第二,健全农产品批发市场体系,支持重点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和改造,促进农产品销售。
目前,商务部已累计支持903家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和农产品流通企业的1419个项目进行了建设改造。2010年的重点是:
一是将继续推动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升级改造,扩大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的覆盖面,争取在“十二五”期间使每个县都建设改造一个农产品批发市场或农贸市场。
二是加强农产品冷链物流建设。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严重滞后,冷链设施短缺,加上不合理的包装、运输和储存,鲜活农产品流通损耗很大。目前我国冷链设施匮缺,食品冷藏运输率只有10%左右,而发达国家在80%左右;果蔬在采摘、运输、储存等物流环节损耗率达25%,而发达国家的果蔬损失率在5%以下。
完善产地预冷、销地冷藏和保鲜运输等设施设备,能够有效降低农产品流通损耗。为了推动鲜活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商务部近年来不断加大对农产品冷链建设的支持力度,目前已累计支持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建设冷链项目378个,新增冷库库容229万吨。这些工作在降低农产品损耗、延长农产品销售期、稳定销售价格、增加农民收入和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2010年,我们将加大扶持力度,支持农产品产地冷库等设施建设,增加农产品冷库库容,提高农产品产地预冷比重,增加农产品保质期,降低农产品流通成本。
三是加强质量安全可追溯、加工配送中心等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建设。改造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农贸检验检测市场的信息、结算、废弃物处理、安全监控等交易设施设备,完善市场商品集散、价格形成、信息传递、保障安全等基本功能。
第三,实施“农超对接”,以定单农业促进农产品销售。
2009年,商务部会同财政部、农业部在17个省区市开展“农超对接”试点,引导大型连锁超市和农产品流通企业建设农产品直接采购基地,大幅减少农产品流通环节,建立新型农产品供应链。目前,商务部已累计支持了205个项目,据试点企业反映,通过“农超对接”,农民销售农产品价格平均提高约15%,超市的售价下降15%,实现农民、消费者、企业三方受益。
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支持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升级改造,推动生产与市场对接。” 今年商务部将大力推动以生产和市场对接为主要内容的“农超对接”工作。
2010年我们将扩大“农超对接”试点范围,支持有实力的大型连锁超市及农产品流通企业与农产品基地建立更紧密、稳定的农产品购销关系,增加对接品种和数量,提高基地直接采购农产品数量,探索建立有效的农超对接模式,推进“订单农业”发展。支持农产品产地冷库等设施建设,增加农产品冷库库容,提高农产品产地预冷比重,增加农产品保质期,促进农产品流通成本降低。支持农产品品牌化、标准化,逐步形成了一批质量保证,市场反响好的农产品品牌,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鼓励企业为农产品申请GAP等产品质量安全及服务方面的认证,促进农产品标准化生产。
二、外商在华投资研发中心发展情况
鼓励外商投资企业来华开展研发创新活动是中国引导外资投向的重要内容之一。目前,外商投资企业已成为中国研发创新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据统计,2008年外商投资企业占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R&D经费支出的比重,由2002年的19.7%上升至27.2%(年均增长21.2%),拥有的发明专利数占全国的29%,新产品的开发经费、销售收入和出口额分别占全国的31%、41%和60%。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跨国公司在华设立各类研发中心超过1200家。截至2009年底,商务主管部门批准的独立法人形式外商投资研发中心共465家,投资总额128亿美元,注册资本74亿美元,主要集中在上海、北京、广东、江苏和浙江。外商投资研发中心主要集中在技术密集型行业,如电子通讯、生物医药、交通化工、软件设计等行业。近年来,跨国公司在华研发投入不断加大,而且外商投资研发中心的基础型、创新型本地化研究所占比重有所上升,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将在华设立的研发中心作为其亚太区研发总部,甚至升级为全球技术研发中心。
外商投资企业在华的研发创新活动对推动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由“制造工厂”向“制造中心”、“创新中心”转变,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商务部将会同有关部门进一步鼓励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研发中心,提升外商投资企业在华研发水平,鼓励内外资企业积极承接境外研发外包业务,为企业创造更加公平优良的研发环境。与此同时,我们也想指出,中国不仅有广阔的市场,也已成为跨国公司面向全球的生产基地,还有着充足的研发人才和研发低成本的优势,是最适宜的研发投资目的地之一,中国政府将一如既往地欢迎和保护企业在华开展研发创新活动。
三、积极扩大进口促进对外贸易平衡发展
在克服国际金融危机不利影响的过程中,我国不仅采取措施稳定出口,而且积极扩大进口。2009年全年出口同比下降16.0%,进口同比下降11.2%,进口降幅比出口少4.8个百分点,贸易顺差下降34.2%。今年1-2月,出口增长31.4%;进口增长63.6%,进口比出口增速快32.2个百分点,贸易顺差下降50.5%(其中一般贸易逆差68.1亿美元,而上年同期为顺差122.7亿美元)。 可以预计,今年扩大进口的效果将进一步显现,进出口贸易将更趋平衡。
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稳定各项进口促进政策和便利化措施”。2010年来,我们将采取进一步扩大进口的政策措施:一是稳定各项进口促进政策,建立并完善进口促进体系,重点扩大先进技术设备、关键零部件和国内紧缺物资进口。二是进一步提高进口贸易便利化程度。清理有关进口管理措施,进一步放宽进口管理,调整实行自动进口许可管理商品。同时,会同海关、质检等部门,推动提高海关通关效率,实施检验检疫便利化措施。三是加强进口促进。在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等国内重要展会上举办进口展等贸易促进活动,对我顺差较大的发展中国家提供优惠展位,对最不发达国家提供免费展位。加强公共信息服务,为国外商品进入中国市场搭建平台。四是加强区域合作推动双边贸易发展。目前我已签署并执行8个自由贸易区协议,涉及16个国家和地区区域贸易的合作,有力的扩大了我自上述国家和地区的进口。如东盟自贸区今年1月1日全面建成以来,我自东盟六国的进口均远远大于我对其出口。对来自部分欠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商品进口实行零关税待遇。五是继续开展贸易投资促进活动。去年以来,商务部主动组织了13批贸易投资促进团,赴3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双边贸易投资促进活动。今年商务部会同有关行业商会继续组织贸易投资促进团,解决对方重点关注,积极扩大进口。六是加强交流和交涉,敦促有关国家放宽对华高技术产品的出口限制。
四、关于产业损害预警和促进国内产业发展情况
我国《对外贸易法》第49条明确规定,国家应建立预警应急机制,以应对对外贸易中的突发和异常情况。目前,这一机制包括产业损害预警信息收集体系、产业损害预警分析决策体系、产业损害预警信息发布体系、产业损害预警专家体系、示范推广应用体系。主要通过对国际经济发展变化和重点行业、重点商品进出口异常情况的监测,分析其对国内相关产业的影响,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制定应对预案。
我国产业损害预警系统自2001年建立以来,已经建成9000家监测企业产业损害预警直报系统,以及重点行业海关进出口数据库、宏观经济数据库、企业直报数据库、海外竞争对手数据库和专家评估数据库等5大数据库,约有数据1亿5千万条,监测行业覆盖汽车、钢铁、纺织等16个重点行业。监测范围涵盖重点敏感商品456个大类、近5000个税号,已覆盖进出口额占比超过70%的敏感商品。
该机制通过中国产业安全指南网、石化、汽车、化肥、物流等产业损害预警信息通气会等载体和平台向社会公众发布,发挥了为领导决策服务、为行业和企业服务,以及为对外磋商和运用贸易救济措施服务的作用。
我国产业损害预警机制建立以后,为减少贸易摩擦发挥了积极作用。我们与韩国、俄罗斯等一些贸易伙伴建立了预警磋商机制,加强沟通,交换各自的进口预警信息,主动化解可能产生的贸易摩擦。我们也通过出口预警,引导国内企业加强市场调研,主动规范贸易秩序。与此同时,产业损害预警机制为保护国内产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2001年迄今,根据产业界的申请,在遵守世贸组织规则和按照我国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和程序的前提下,我国对化工、钢铁、仪器设备等部分进口产品发起了相应的贸易救济调查,其中70%的案源在产业损害预警监测中已有体现,成为贸易救济案件立案的重要依据。
面对贸易摩擦可能不断加剧,国际贸易环境出现复杂变化情况,商务部将继续完善产业损害预警机制,维护企业利益。一是加大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监测力度,及时发现和反映企业和产业受损害情况;二是加大对重点国别进出口产品监测力度,及时发现损害苗头,通过多双边协商、产业间对话等措施及时避免摩擦;三是加大预警信息发布力度,为公众和企业做好公共商务信息服务工作。
以上我是通过这些情况跟大家报告一下有关商务部最近比较关心的一些工作内容。下面我愿意回答大家的问题。
国际商报记者:今年以来,美国制定了一系列促进出口的计划,3月11日,奥巴马签署了一个政令,成立了一个所谓的“出口促进内阁”,请问发言人如何看待美国这一系列举措?这些措施会不会引起中美贸易未来更激烈的竞争?您认为现在美国对华贸易逆差居多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谢谢。
姚坚:我们注意到,前不久美国宣布成立出口内阁,其由美国多个部门,包括财政部、农业部、商务部、USTR等的多位部长、高官组成。我想,出口内阁出台的背景主要还是由于受到金融危机和美国经济持续低迷的影响。大家知道,各国都把支持出口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所以美国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出台这项政策我们是理解的。
中美互为第二大贸易伙伴,中美经贸关系在中美关系中处于重要地位,我们愿意加强双方在经贸领域的合作。目前,中国是美国的第三大出口市场,由2001年第11位变成了现在的第3位,在美国整体出口中,出口中国的占6.7%。应该说中国市场还是有很大空间的,特别是技术贸易方面,2003年前后,中国进口的高技术产品18%来自美国,目前只有7%左右,如果美国在技术贸易中能够进一步放宽出口管制,特别是放宽对华高技术出口管制,我想中美贸易会有更加平衡的发展。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