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年1-10月我国商务工作运行有关情况通报
11月16日,商务部召开例行新闻发布会,新闻发言人姚坚发布新闻并回答记者提问。实录如下:
姚坚:欢迎各位出席今天的例行发布会,首先我向大家通报今年1-10月我国商务工作运行的有关情况。
一、关于国内市场运行情况
10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7万亿元,同比增长16.2%,增速比9月份加快0.7个百分点。商务部监测的千家重点零售企业零售额同比增长11.8%,增速比9月份加快1.2个百分点,创下今年以来的最快增速。
消费市场保持加速回升态势。一是今年“十一”黄金周恰逢中秋、建国六十周年,节日消费、旅游消费带动效果明显。二是消费信心大幅提升,据有关消费者信心调查结果显示,三季度我国消费者信心比二季度进一步提升,创近两年来新高。三是扩大内需等一系列宏观经济政策的作用效果进一步显现。据商务部统计,截止到10月底,“家电下乡”生产企业发货6587万件,销售2788万件,金额508.4亿元。截止11月13日,开展家电“以旧换新”试点的9省市合计回收旧家电近230万台,销售新家电近193万台,销售金额约76.3亿元,拆解旧家电约65万台,拆解率为28.21%。
消费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进一步增强。1-10月,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14万亿元,同比增长15.3%,比1-9月提高0.2个百分点。前三季度,GDP增长7.7%,其中消费拉动4个百分点,贡献率为51.9%,比去年提高6.2个百分点。11、12月份是商品销售的传统旺季,加之去年金融危机以后,消费品市场一段时间出现了低迷,同期消费处于低位运行,预计后两个月消费有望继续加快。
近期,我国出现大范围雨雪天气,北方部分地区遭遇大到暴雪,交通运输大范围受阻,部分蔬菜批发、农贸市场垮塌,生活必需品运输和销售受到一定影响,蔬菜价格涨幅较大。为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大范围雨雪天气,商务部11月12日做出工作部署并发出通知,对今冬生活必需品特别是蔬菜供应做出安排,主要采取以下措施:一是积极组织货源,保障市场供应。组织引导地方和骨干企业,加大粮油、肉禽蛋、蔬菜等生活必需品货源组织力度,有序增加商品投放量,切实保障市场供应。指导大型流通企业、运销大户等做好与生产企业的产销对接,并积极帮助企业解决相关困难和问题。二是启动应急预案,做好应急准备。加强储备商品管理,对猪肉等重要储备商品进行检查,确保应急时能够调得动、用得上。加强与应急商品数据库企业联系,核实应急商品产、销、存情况,做好应急调运准备。三是加强市场监测,做好信息引导。对受雨雪影响严重地区生活必需品市场进行重点监测,及时掌握蔬菜、粮油、肉禽蛋等生活必需品供应和价格情况。
二、关于对外贸易情况
1-10月,全国进出口总额17554.9亿美元,同比下降19.9%,其中出口9573.6亿美元,下降20.5%,进口7981.3亿美元,下降19%,贸易顺差1592亿美元,下降27.2%。10月当月,全国进出口总额1975.4亿美元,下降10.7%。其中,出口1107.6亿美元,下降13.8%,进口867.7亿美元,下降6.4%,顺差239.9亿美元,下降33%。今年前10月呈现如下特点:
一是进出口降幅持续收窄。10月当月,出口1107.6亿美元,连续4个月超过千亿美元,虽然下降13.8%,但降幅比上月收窄1.4个百分点。值得指出的是,月度进口由2009年1月份下降43.1%,回落到已经连续两个月为个位数下降,同时一般贸易进口已连续2个月实现正增长。
二是宏观经济政策效果明显。今年以来,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金融和财政政策,其中以出口信用保险政策为最突出,还有出口退税政策。出口退税政策是符合国际惯例和符合国际规则的。而今年的出口退税,能够保证在较短的时间内及时退给出口企业,减少了出口企业融资的成本。调高出口退税率的服装、鞋类、家具、玩具、箱包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分别下降9.1%、6.0%、8.4%、11.3%和10.2%,均低于整体出口降幅。在金融危机时期,由于坏帐比较多,国外延期付款的现象比较严重,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加大了对出口信用险承保力度,1-10月,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承保短期出口信用保险701.6亿美元,同比增长108%,为企业对外成交提供了保障。
三是主要大宗商品进口价格下跌,数量增长。1-10月,进口额居前6位的原油、铁矿砂、初级形态的塑料、铜材、钢材、大豆进口价格分别下跌46.6%、44.9%、28.5%、36.4%、26.4%和27.9%,进口数量分别增长9.4%、36.8%、30.6%、70.2%、10.3%和13.2%。
总的来看,对外经济形势初步呈现了好转态势,从106届广交会成交情况也印证了这种趋势。本届广交会累计出口成交304.7亿美元,比今年春交会同期增长16.2%,比去年秋交会同期下降3.4%;境外到会客商累计18.8万人,比今年春交会同期增长13.7%,比去年秋交会同期增长7.8%。但当前世界经济的不确定因素仍然较多,为巩固我国经济企稳回升的势头并为全球经济复苏创造条件,我们仍然要继续保持对外贸易相关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为广大企业提供可预期的贸易政策环境。
三、关于吸收外资情况
10月当月,全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71亿美元,同比增长5.7%,新批设立外商投资企业1815个,下降6.2%。自8月份以来,我国实际使用外资额连续三月出现了增长。1-10月,全国新批设立外商投资企业18163家,同比下降20.1%;实际使用外资金额708.7亿美元,同比下降12.6%。
1-10月,对华投资前十位国家/地区(以实际投入外资金额计)依次为:香港(410.62亿美元)、台湾省(56.07亿美元)、日本(36.09亿美元)、新加坡(29.85亿美元)、美国(28.31亿美元)、韩国(22.61亿美元)、英国(11.68亿美元)、德国(10.88亿美元)、加拿大(7.7亿美元)和澳门(6.43亿美元),前十位国家/地区实际投入外资金额占全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的87.5%。
从行业分布看,2009年1-10月份,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同比下降12.5%,占实际使用外资规模的53.75%,制造业吸收外资主要集中于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和通用设备制造业等行业;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同比下降14.48%,占比为40.68%,其中房地产领域实际使用外资额同比下降26.72%。服务业吸收外资主要集中于分销服务业、运输服务业、计算机应用服务业、信息咨询服务业、旅游和与旅游相关的服务业等行业。
四、对外经济合作情况
1-10月,我国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572.3亿美元,同比增长33.3%;其中10月份当月完成营业额63.4亿美元,同比增长26.8%。1-10月,我国对外承包工程新签合同额1001.5亿美元,同比增长22.7%,其中上亿美元的项目有178个,较上年同期增加18个,10月当月新签合同额124.8亿美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36.4%。
在今年我国海外承包工程业务中,项目技术含量明显提高。技术含量和利润率较低的一般房建和道路项目比重进一步回落,技术密集、利润率和带动出口比例较高的石油化工、轨道交通、电力和电子通讯等领域项目占比已升至新签合同额的一半以上。此外,我国企业开拓发达国家市场取得积极进展,正在跟踪和已签约项目的规模和水平显著提高,葛洲坝集团、中航技公司和中建总公司等企业海外项目业务不断取得重大进展。
据商务部统计,1-10月,我国对外劳务合作完成营业额70亿美元,同比增长6.8%。1-10月份累计派出各类劳务人员31.7万人,同比下降8.6%。
据商务部统计,今年1-3季度,我国境内投资者共对全球112个国家和地区的1612家境外企业进行了直接投资,累计实现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下同)328.7亿美元,同比增长0.5%;其中3季度当季对外直接投资204.7亿美元,同比增长190.4%,较上季环比增长135.3%。第3季度对外直接投资额超过了前两季度的总和,这也是今年以来我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首次出现增长。1-3季度, 对外投资并购比较活跃,以收购方式实现的直接投资143亿美元,占到我国同期投资总额的43.5% , 主要涉及采矿业、制造业和商业营销网络。这几个领域的投资都是和中国经济发展的现状是吻合的,比如中国企业现在大量投资海外营销网络。中国是一个制造业大国,我们生产能力非常强,但是在整个生产价值链过程中,我们的盈利环节主要集中在比较低端的生产制造环节,而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都会在前端的设计、融资,后端的运输和营销获得盈利。中国企业这几年投资也反映出这样一种趋势,进一步扩大在海外的营销网络,包括品牌的占有、品牌的输出,这些都是中国企业进一步延伸自己的产业链,扩大自己的盈利规模,积极主动应对当前危机的表现。
五、中国贸易投资促进团情况
为进一步深化中欧经贸合作,11月21日-12日4日中国贸易投资促进团将访问塞尔维亚、法国、荷兰、爱尔兰四国。促进团由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组织,由来自约170家企业的300多位企业家组成,涉及能源、航空、汽车、金融、通讯设备、机械、电子、食品加工、信息技术、软件、轻工、物流、节能环保、五矿、化工等领域。在四国访问期间将举行经贸合作论坛、企业家对口洽谈、参观当地企业、经贸项目签约等一系列活动,以深化我与四国在传统领域的合作、开辟新的合作领域。
同时,商务部陈德铭部长将于11月26-28日访问法国,除与法国经济工业就业部长拉嘉德举行会谈外,还将出席中国贸易投资促进团在法的一系列活动。我部仇鸿部长助理将陪同陈德铭部长参加在法国的有关活动,并将率中国政府经贸代表团访问塞尔维亚、荷兰、爱尔兰三国。
借此机会,我想回顾总结一下今年以来,中国向各国和各地区派出贸易投资促进团的总体情况。 2009年年初,温家宝总理在访问欧洲五国期间与有关国家领导人达成的“密切合作,携手应对危机”的共识并宣布即向欧洲国家派出经贸团。商务部作为牵头单位,积极和有关部门协商组织落实,连同此次团组,全年共组织贸易投资促进团13批次,600多家次企业参加,共出访英、法、德、意、美、加、阿根廷等33个国家。
我国组织贸易投资促进团是在全球各国面临金融危机的背景下采取的主动措施,体现了中国与国际社会合作共克时艰的信心和决心,是与有关国家合作反对贸易保护主义的切实举措。贸促团在出访期间开展了层次丰富、内容广泛的经贸合作与交流活动,与对方国家在政府、行业组织和企业三个层面展开了充分交流,达到了双赢的结果。尤其是参加贸易投资促进团的企业来源于国内20多个省市的不同行业,在金融、化工、电子、能源、医药、通讯及文化产业等领域达成了大量投资项目和意向,签订了多项进出口协议,引进了一大批先进技术和生产设备,有利于我国企业设备更新和转型升级,也进一步深化了中国与有关国家的经贸合作,受到了有关国家和国际社会的普遍欢迎和赞誉。
此外,我部海峡两岸经贸交流协会于5月、7月、8月组织经贸团分三批赴台开展经贸合作,共有160多家大陆企业参加。经贸团赴台不仅惠及到两岸的大型企业,给小中小企业和广大台湾同胞带来了实惠,也为两岸企业交流搭建了新的平台,促进了两岸贸易的扩大,增进了两岸经贸交流与合作。据台湾方面统计,2009年7月以来,台湾自大陆外销接单持续恢复增长,7-9月分别增长2.2%、7.3%、9.5%。
日本经济新闻记者:请问关于人民币汇率的问题。央行最近报告中有关人民币汇率的表态,在目前中国经济有所好转的情况下,人民币升值会不会对中国经济造成伤害?商务部又如何看待人民币汇率的问题?
姚坚:关于人民币汇率的问题,我想货币政策部门会有比较权威的回答。在此我结合中国对外经济的情况谈一谈对汇率问题的看法。
大家知道,金融危机发生以来,中国的出口出现了持续下滑,同时国际市场也出现了比较剧烈的萎缩。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宏观经济政策,既保持了国内经济的健康发展,同时也为出口经营创造了一个较好的环境。从本次广交会很多企业反馈的信息看,企业接到的订单还是以短期的为主。因此,企业对于当前经济危机的普遍看法还是谨慎的乐观。在当前的背景下,无论是从促进全球经济稳定发展的角度,还是从促进中国出口复苏的角度,都有必要为企业创造一个稳定、可预见的环境,所以必须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稳定,包括人民币汇率政策的稳定。事实上,中国自2005年以来实行了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已经实现了19%左右的升幅。而在金融危机期间,中国保持了人民币汇率的基本稳定,也是为全球经济的复苏做出了贡献。
我们最近看到一些舆论评论,认为中国应当让人民币升值,但是我们也同时注意到,美国却在让美元持续贬值,以提升出口竞争力。在应对危机的背景下,如果只要求他国货币升值,而不断地贬值美元,不仅不利于全球经济的复苏,也是不公平的。现在围绕人民币汇率的问题,有两个相关的观点。
第一个观点认为中国对于美国有巨大的贸易顺差。今年以来,根据中国的统计,1-10月份,中国对美贸易顺差下降了18%,对全球贸易顺差下降了27%,而美方的统计则是美对华贸易逆差下降了15%,双方的统计都显示中国的贸易顺差是在下降的,中国的贸易平衡状况正在改善,这为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创造了一个好的条件。同时,以贸易平衡的状况来论断人民币汇率,也是不全面的。美方的经济学家也明白,在经济全球化的情况下,对贸易顺差、贸易平衡状况的评估和十年前、二十年前已经完全不同了。最近世贸组织总干事拉米有一个论断,就是要重新解读贸易统计数据。贸易顺差并不等于贸易利益。中国出口大量劳动密集型产品,但是中国只是一个制造环节,营销环节全部在美国进口商,美国通过这个环节获得了大量的利润。在这种情况下,以贸易顺差为由来判断人民币汇率是没有意义的。同时,事实也表明,人民币汇率对于改变顺差的状况影响甚小。
另外一个观点,就是所谓世界经济失衡的问题,把世界经济失衡说成是中国和东亚国家出口,美国消费,我认为是没有道理的。事实上,全球经济失衡最突出的表现还是发展不平衡,如果我们看一看西方在二十年前、三十年前经济高速增长的时候,那个时候的他们贸易顺差是多大啊。而发展中国家刚刚开始加速发展的时候,取得了一点点顺差,我们就听到了西方的经济学家在说世界经济失衡了,你们应当少一点贸易顺差。我认为最大的失衡是发展的失衡,应当在这个阶段给发展中国家以发展的机会和权利。即便是这样,中国在应对金融危机的过程中,仍然在大量进口美国的产品。说中国和东亚是出口,美国是消费,是没有依据的。今年以来,中国在最近三四年消费连续增长的势头上继续扩大消费,消费对GDP的贡献已经超过50%。但是中国在人均GDP只有3300美元左右的时候,我们怎么能和人均GDP47000美元的美国同样去比较消费水平呢?所以,我的观点是,人民币汇率的问题与贸易平衡状况是无关的,把世界经济的所谓失衡,归纳为东亚和中国的出口,美国消费,也是没有道理的。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