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国台湾网-要闻播报

科技部组织千台“龙芯”电脑捐赠贵州省毕节农村

2008-11-04 09:52     来源:科技部网站     编辑:张方翼

  进入山里乡间的最“酷”技术

  “来,敲这个键,就能打出你的名字了。”“啊,太棒了!”孩子们高兴地拍手叫起来。

  9月24日,贵州毕节地区威宁县的海拉乡红辉小学1700多名师生兴奋得好像过节:北京来的技术人员给他们调试好了“龙芯·红旗电脑教室”。从此,这个贵州海拔最高、最边远的乡村小学可以用上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便携电脑,师生们上信息技术课时,不再像过去那样纸上谈兵,而是能亲手敲击键盘,打出想打的字,画出心中的画,上网看到山外世界的精彩。

  今年初,我国南方遭受持续低温冰雪凝冻灾害后,科技部部长万钢率队赴贵州毕节地区考察,目睹贫困地区农村信息化落后现状,萌生了加快支持研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龙芯便携电脑的想法。在他的关注和倡导下,科技部与有关方面积极协商,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推进低成本、低功能龙芯便携电脑在我国农村中小学的推广普及,让农村孩子也能用上电脑。

  今年5月,全国科技活动周期间,由科技部牵头,中宣部、统战部等部委共同主办的“振兴老区服务三农科技列车”驶进贵州。科技列车不仅给贵州毕节、遵义等老区送去了当地农民群众最需要的科技知识和科技物资,同时,还送去了中科院计算所、中科龙梦公司和北京红旗中文贰仟软件公司,通过活动周组委会捐赠的1000台龙芯便携电脑,主要用于在贵州老区农村中小学建立一批“龙芯·红旗电脑教室”。

  毕节地区是贵州省探索农村科学发展的先行者,今年又值时任贵州省委书记的胡锦涛亲自倡导、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毕节“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成立20周年。毕节地区先后于今年5月和9月两次获赠640台龙芯便携电脑,在全地区建起了14个“龙芯·红旗电脑教室”,直接受益的教师和学生达2万人。这种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芯”电脑,经在毕节等地农村近4个月的使用,对当地农村中小学生信息技术教育产生了积极作用。

  万钢在评价“龙芯”电脑的农村普及应用意义时说,科技人员自主研发的芯片、软件,最终形成了自主创新的低价位计算机,为我国广大农村教育信息化、为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打开了通向信息社会的大门。这是自主创新的魅力,是最“酷”的技术。

  “高技术走下神坛,把获得信息的权利还给农民,这是信息的解放,其意义不亚于还田于民的联产承包责任制。”中科院计算所所长李国杰院士早在“十五”期间就提出,走低成本信息化道路,让9亿农民从信息化中受益。这样的愿望正在悄然变成现实。

  大山深处孩子们的福音

  10月7日下午,在毕节市第六小学清爽整洁的“龙芯·红旗电脑教室”里,六年级三班学生段金铭熟练地打开龙芯便携电脑,用智能拼音很快输入了自己的姓名、班级。这个11岁多的农村小女孩,家住何官屯,父母是地道的农民,全家人均年收入不到3000元,在学校获赠电脑前,她想也没敢想过有机会接触到电脑。

  毕节六小校长翟培芝告诉记者,学校以前没有电脑,绝大多数学生的电脑、网络知识是一片空白。大家都梦想什么时候能拥有一部可供自己学习使用的电脑。就在学生们对电脑如饥似渴之时,“科技列车贵州行”带来的龙芯便携电脑,也给边远山区孩子带来了福音。

  以前,在贵州山区学校的计算机课堂上,学生们觉得老师在黑板上教作PPT时,简直就是在“听天书”。现在有了电脑,学生再也不用对着黑板“听天书”了。

  据毕节市鸭池镇十八小学的刘庆祝副校长介绍,过去学校因经费困难,一台电脑都没有,上信息技术课只能照本宣科;而毕节市海子街中学的胡齐忠校长介绍,他们情况“稍好”,1600多学生的海子街中学只有30台电脑,学生学习电脑时上机率不到20%。

  三所学校自从5月份建起“龙芯·红旗电脑教室”后,信息技术教学条件得到极大改善,现在学生们每周至少一到二节信息技术课,终于人人都有了上机亲手操作实践的机会,上机率达100%,学生们学电脑、学科技的兴趣空前浓厚:在电脑上学习文字输入、电子表格和幻灯制作、通过上网了解信息和查询资料……

  此次为满足西部农村教学,北京金洪恩教育软件公司还为计算机配备了全部小学教学软件;针对Linux操作系统,中科龙梦根据计算机基础课教学大纲编写了一套7册教材《贵州省信息教育课》,涵盖了大纲的所有知识点。

  “电脑采用开源系统,没有病毒,能确保信息安全。”中科龙梦副总经理吴权林说,操作系统是计算机产业的根基,通过教学普及开源代码,计算机将不再是个“黑箱子”。“这些未来的技术掌握者会对开源代码有更新的认识,这对于信息安全、产业技术发展都是个好事情。”

延伸阅读

订阅新闻】 

责编信箱:tsfwzx@taiw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