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学举:充分发挥民政部门在抗震救灾中职能作用
充分发挥民政部门在抗震救灾中的职能作用
李学举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发生里氏8.0级地震,地震的强度、烈度、波及范围和破坏程度超过了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一次特大地震。党中央、国务院在灾情发生的第一时间迅速作出反应。胡锦涛总书记当即作出重要批示,并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紧急会议,研究部署抗震救灾工作;国务院立即成立以温家宝总理为总指挥的抗震救灾指挥部,并启动一级响应预案;温家宝总理在灾害发生不到4小时即赶到灾区前线,落实中央政治局常委会部署,指挥抗震救灾;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全面启动应急机制,十几万官兵开赴抗震救灾一线开展抗震救灾;国内外专业救援队日夜兼程紧急驰援灾区;全国各族人民、海外侨胞和国际友人广泛行动,纷纷向灾区人民送温暖、献爱心;灾区干部群众临危不惧,奋起自救。一场规模空前、气壮山河、感天动地的抗震救灾斗争由此有力、有序、有效地展开。
一、灾区民政部门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全力以赴抗震救灾
在这场抗震救灾斗争中,民政部门的主要职责是确保受灾地区人民的基本生活,在保障受灾群众吃、住、穿等方面发挥职能作用。民政部门迅速、坚决地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抗震救灾的决策部署,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和温家宝总理等中央领导同志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全体动员,全力以赴投身于抗震救灾的伟大斗争,充分发挥各级民政部门在抗震救灾中的职能作用。当前,抗震救灾工作已由救人抢险为重点转到以安排受灾群众生活为重点,恢复灾区正常生产、生活秩序,全面展开救灾。
确保受灾群众有住处,有饭吃,有衣穿,有干净水喝,伤病得到治疗。住所、饮水、食品、衣被、伤病是受灾群众的急难,切实解决这些急难,是当前抗震救灾最重要最紧迫的任务,也是全体民政干部职工的感情所系、职责所在。民政部门的同志以“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政治态度、更加顽强的战斗精神、更加迅速的行动、更加密切的配合,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以确保受灾群众有处住,有饭吃,有衣穿,有干净水喝,伤病得到治疗。国务院在震后第一时间即决定向地震灾区困难群众每人每天发放1斤口粮和10元补助金,制定出台了一系列保障受灾群众生活的政策,并组织生产90万顶帐篷、80万间简易棚、100万间简易房,解决受灾群众安置和生活困难。民政部门要做好有关政策落实、受灾群众口粮、补助金及其他生活必需品的发放工作。还要根据城市与农村、异地和就地安置的不同情况,分类研究安置措施,采取多种方式,逐步改善受灾群众的生活条件,结合灾后重建,逐步解决受灾群众长期住帐篷、吃方便食品和集体食宿的问题。
妥善安置灾区的孤儿、孤老和孤残人员。地震造成大量新的孤儿、孤老、孤残。他们的身心遭受重创,需要得到抚慰救助;他们是特殊群体,需要给予特别关爱。必须抓紧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对做好“三孤”安置工作的重要批示精神,尽快摸清地震造成的孤老孤儿孤残的底数,抓紧研究制定解决“三孤”问题的政策措施,制定安置方案。在临时安置点上要尽量将“三孤”人员与其他受灾群众分开供养,给“三孤”人员每人每月发放600元生活补助,确保“三孤”人员得到特殊照顾。还要把妥善安排基本生活与心理、教育、康复等专项救助结合起来,在积极妥善安置震灾孤老孤儿孤残的同时,组织专业力量进行心理安抚和治疗,尽量减轻失去亲人和身体伤残造成的心灵伤害,让他们能够尽可能地正常生活和健康成长。
切实管理好救灾款物的使用和发放。“多难兴邦”。汶川大地震,考验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英雄本色,激发了中国人民患难与共的同胞之情。灾害发生后,全国人民踊跃捐赠,救援款物从全国各地源源不断地送往灾区。救援物资款项的数量、品种,以及来源渠道,在今后一个时期将会不断增加。灾区民政部门要抓住援助款物的接受、调配、运送、分发、使用等诸多环节,把工作做细、做实、做好,及时把党和政府以及全国人民的关怀送到受灾群众中去。捐赠款物的接收、管理、分配和发放,要严格做到公开、公平、公正,主动接受审计监督、社会监督、舆论监督,确保每一笔善款、每一件善物都不被乱用,每一份爱心都不被玷污。
做好遇难者的遗体处理和善后工作。遇难者遗体处理是件大事,不但关系到使遇难者得到安息和使遇难者家属得到安慰,也关系到卫生防疫。要认真落实民政部、公安部、卫生部三家共同出台的《关于“5·12”地震遇难人员遗体处理意见》,抓紧进行遇难者遗体识别、认领和处理工作,切实做好遇难者家属的思想工作和心理安抚,实行火化和丧葬费用全免,尽快把国家给每名遇难人员5000元抚慰金发放到其家属手中,确保遗体处理工作快速、安全、顺利完成,让死者安息、让生者安慰。对于失踪人员,仍然要尽力寻找。
发挥好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和社会工作者的重要作用。抗震救灾过程中,发挥基层组织和志愿者作用十分重要。要建立灾区党委、政府与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密切配合、良性互动机制。指导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动员居民群众参与抗震救灾、维护社会治安;组织受灾群众开展互助互救、生产自救,尽快恢复灾区正常秩序;引导和组织志愿者与社会工作专业人员尤其是社会工作领域的专家到灾区,对受灾群众实施人文关怀、心理疏导和社会支持,帮助受灾群众重建社会关系、调适社会心理、恢复社会功能,帮助灾区重建生活秩序、增进社会和谐。
二、非灾区人民大力支援灾区,为灾区人民分忧解难
连日来,非灾区的人民群众爱心如潮,踊跃捐助灾区,截至5月31日12点,全国共接收捐赠款物计401.02亿元。非灾区的民政部门时刻关注着灾区人民的安危和救灾工作的进展,全力组织和接收社会捐赠、调集和运送救灾物资,很多地方派出人力增援灾区,在财力、物力和人力上为抗震救灾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持。下一步,各地还要继续加大支援灾区的工作力度。
继续挖掘潜力,提供受灾群众急需的生活必需品。目前,灾区帐篷、活动板房的缺口很大。胡锦涛总书记亲自视察帐篷、活动板房的生产情况。国务院专题研究对口支援问题。支援灾区,民政部门负有重要职责。当前灾区亟须解决的困难,仍然是帐篷、活动板房等安置受灾群众的急需物品,各地民政部门要进一步清仓挖潜,将现有库存的帐篷火速运往灾区。各省安排的新生产帐篷、活动板房也要边生产、边运输,并认真做好组织、调运工作,主动与接收方加强联系,搞好衔接。
动员社会各界,继续做好救灾捐赠工作。要进一步做好社会动员,加强与宣传、文化、体育等部门的沟通和协作,共同策划好、组织好义演、义卖、义赛等多种形式的捐赠活动;发挥慈善类、公益性民间组织和城乡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在发动捐赠、接收捐赠中的积极作用;配合有关部门严肃查处、严厉打击以救灾捐赠为名的违法犯罪活动。加强对募集款物分配、使用的规范管理,民政部和中华慈善总会接受的捐赠款将主要用于帮助四川灾区的恢复重建。
做好必要准备,接收灾区孤儿、孤老和孤残人员。要研究制定“三孤”安置方案,各地要抓紧做好接收安置的准备工作,接到任务后,迅速采取得力措施积极做好接收安置工作。
三、全国民政系统紧急行动起来,为夺取抗震救灾全面胜利作贡献
当前,抗震救灾工作正处在攻坚克难的紧要关头,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困难仍在眼前,挑战还在后头。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无论是灾区还是非灾区,抗震救灾、支援灾区都是大局和中心任务。这场抗震救灾斗争,无疑是对民政系统广大干部职工最直接最现实的考验。
民政系统的全体干部职工务必进一步增强抗震救灾的全局意识和责任感。在这关键时刻,更需要民政干部的责任意识,更需要民政干部的奉献精神。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胡锦涛总书记和温家宝总理等中央领导同志关于抗震救灾的一系列重要指示和重要讲话精神,充分认识打赢抗震救灾这场硬仗的极端重要性、异常艰巨性和重大意义,进一步增强责任意识、全局意识和大局意识,进一步增强参与抗震救灾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真正急灾区之所急,想受灾群众之所想,帮灾区之所困,解受灾群众之所难。要切实把抗震救灾作为各级民政部门当前最重要最紧迫的任务来安排落实,更广泛地动员起来,更迅速地行动起来,以脚踏实地的作风、顽强拼搏的干劲、争分夺秒的速度全力投身到抗震救灾的斗争中去,勇于直面困难、主动迎接挑战,冲锋陷阵、不畏艰险,努力做到哪里有受灾群众哪里就有民政人的身影,哪里有求救哪里就有民政干部职工的回音。
各级民政部门务必进一步加强协调配合,增强整体合力。要大力强化协作意识,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协作精神,弘扬“天下民政是一家”的优良传统,不分业务条块、不分地域界限,聚全国之力、集各方之智,步调一致、合力克难。要在各级抗震救灾工作领导体制中承担起受灾群众生活保障的综合协调职责,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落实好受灾群众生活保障的各项工作。要加强灾区和非灾区之间的联系、沟通和配合,灾区要及时统计和发布受灾群众需求信息,非灾区要着重围绕灾区的突出困难和受灾群众的急迫需要,快速组织紧缺物资的调配和募集工作,切实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组织好灾区生活必需品和救灾物资的调运工作,主动加强与铁路、交通、民航等部门的沟通和协调,分清轻重缓急,以最快捷的方式把政府采购的受灾群众生活必需品和社会捐赠的救灾物资运到灾区、发放到受灾群众手中。要快速报送灾情和救灾信息,灾区各级民政部门必须按照民政部的要求,每日上报当日灾情、群众生活困难和需求情况,以及抗震救灾工作进展情况,为党中央、国务院的救灾决策提供可靠依据,为新闻媒体的救灾报道提供准确资料,也为日后回顾和总结抗震救灾工作留下珍贵史料。要抓紧制订次生灾害应急救助预案,加强与地震监测、气象预报、水利管理等部门的沟通,科学分析发生各种新灾的可能性,周密制订救灾应急救助预案,及时启动相应等级的应急机制,避免造成新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这次汶川大地震,在极短时间内,造成了千万人的转移,出现了大量无家可归的受灾群众,这在国际救灾史上也是罕见的。如何安置好受灾群众,保障其基本生活,是民政部门一项紧迫、艰巨的任务。特别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受灾群众的需求、期望和心理、情绪都会发生新的变化,工作将更加艰巨、更加复杂。但困难压不倒顽强的中国人民。抗震救灾战斗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这充分显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显现了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显现了中国人的民族精神。世界在关注中国,中国也正用抗震救灾的壮举感动世界、感动全人类。中国人民在抗震救灾中表现出来的精神力量已经证明,中华民族在伟大复兴的道路上,是勇往直前、坚不可摧的。我们坚信,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全国人民不畏艰险、排除万难,党员干部冲锋在前、为民解困,一定能夺取抗震救灾斗争的全面胜利! (作者:民政部部长)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