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四大平台”力挺台企转型升级

时间:2011-09-24 10:13   来源:淮安新闻网

  日前,台玻新建年产1000万平米触摸屏超薄基板生产线项目和敏实集团投资的江苏和兴汽车科技有限公司汽车零部件生产项目点供用地计划,双双获得省 国土资源厅批准,两个投资9900万美元的台资大项目正式“落地”。今年前三季度,开发区成功招引进超1亿美元项目5个、超10亿元人民币工业项目4个, 新开工亿元以上工业重大项目19个、非工业项目27个,新竣工工业项目6个,总计有7个项目被列入全市30个工业重大项目考核推进。

  回望今年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台资招商、项目发展的过程,我们发现一场以转型升级为主题的变革正在加速推进,引领台企转型升级的是开发区精心构建的“四大平台”。

  功能平台:

  没有最强,只有更强

  近年来,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先后引进了富士康、台玻、达方电子、膳魔师、华达利、敏实等知名台资企业300余家,成为江北拥有台资知名企业数量最多的区 域,成为继深圳、东莞、昆山之后的第四大台资集聚高地。去年11月,开发区又成功跻身“国家队”,成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有利于 开发区自身及企业享受更大支持和更多政策,比如外资审批权限、土地指标的争取、税率优惠等,对提升区域品牌、促进招商引资工作以及集聚吸纳高端人才、先进 技术等带来了更多更好的机遇,”谈及开发区“国批”带来的利好时,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主任周毅首先指出的就是功能平台的强化、发展能力的提升。

  打铁还需自身硬,在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这一“国字号”荣誉之下,开发区的国家级出口加工区、国家级留学人员创业园以及省级特色盐碱科技产业园、省级软件园、高教园、空港产业园、台湾农民创业园等国家和省级园区数量不仅保持苏北领先,而且放在全国都数一流。

  今后一段时期,开发区将重点打造IT、盐化工以及节能环保三大千亿级产业,在这三大千亿级产业中,台资还是“唱戏”的主角。“当前我们正在全力申报综合 保税区,创建国家级生态工业示范园区,这两块牌子拿下来以后,必将为进一步助推台企转型升级与创新发展奠定更为扎实的基础平台,”周毅的一席话,透露出开 发区人的追求:没有良好的功能平台,台资转型发展就缺乏坚实的基础,而在搭建功能平台上,没有最强只有更强,开发区将永不停息。

  交流平台:

  借智助力台企升级

  9月22日,第六届台商论坛拉开大幕,包括两岸三地专家、学者、客商在内的700名嘉宾相约淮安,以“两岸智慧共话发展大计,携手合作共绘美好愿景”为论坛主旨,突出大陆“十二五”规划和台湾“黄金十年”构造两岸经贸“双核驱动”主题,

  就台商如何转型升级与大陆产业发展策略接轨,推进转型升级、共筑台资高地等话题进行研讨交流。

  从第一届到第六届,台商论坛走过了 6个年头,已经成为继海峡论坛、两岸经贸文化论坛之后海峡两岸第三大交流合作平台。“虽然淮安目前正处于和台企合作的繁荣期,从长远考虑,为台商提供更高 层次的服务显得十分必要,”中国社科院台湾研究所副所长张冠华认为,“十二五”是台资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台商论坛对台资转型升级议题的关切表明,这一高 层次的交流平台起到了服务台资转型升级的“智库”作用。

  台商论坛不仅很好地回应了台商对转型升级的关注,而且进一步推动了台资集聚新高地的建设,通过六届台商论坛的举办,全市共合同引资80多亿美元。

  与此同时,开发区还通过走出去、请进来,不定期举行台商座谈交流会等活动,动态把握台企最新状况,会办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把台商论坛的“宏观阔论”落实到具体项目、具体问题的研究、推进上。

  政策、服务平台:

  排忧解难 力促转型

  今年春节刚过,当许多城市还在为“用工荒“频频发愁的时分,位于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内的富士康淮安科技城已经聚集数万名来自全国各地的产业工人,让厂区内显得生气蓬勃。“不仅是淮安富士康,开发区内企业全部实现了动态‘零缺工’。”周毅如是说。

  今年以来,针对台资企业转型升级,开发区更加重视政策引领,先后出台扶持台资工业、服务业企业加快发展的实施意见,并专门拿出3000万元作为扶持资 金,在台资企业创新、增资扩股、技改扩能、研发投入、人才招聘和招工以及投资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方面加大政策支持和资金补贴力度,对引进高端人才以及创新创 造方面予以重奖。以招工为例,今年开发区共帮助企业招工3.5万人,财政补助900万元,其中为富士康共招工2.6万人。

  政策平台转化 为台资转型升级的成果,还需要服务平台的跟进。“根据今后一段时期重点打造的IT、盐化工以及节能环保三大千亿级产业,我们将投资台企分门别类梳理,结合 企业实际发展状况,在企业推进转型升级实现创新发展的路径和措施上予以有针对性的引导和帮扶,”开发区管委会负责人介绍道,在既有的“企业服务热线”、项 目建设110和企业服务110等服务平台之外,开发区还建立了政府主导型招工长效机制,全方位帮助台资企业加速发展。

  在推动台企转型升级这一“主业”之外,开发区还着力做好企业员工的住宿、医疗、出行、子女教育等配套服务,规划建设了职工平价房30万平方米,开通了免费大巴供区内企业工人上下班——所有这些不仅解决了企业和员工的后顾之忧,而且也增强了台商投资发展的信心。(通讯员 王金 记者 杭卫东 周洋)

编辑:王思羽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