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经济开发区跻身“国家队”背后
淮安荣登台商投资“值得推荐城市”榜首——8月8日,台湾“电电公会”公布2011中国大陆地区投资环境与风险调查报告。对2795个大陆台资企业的调查显示,淮安已成为台商相传的“投资福地”。
在淮安快速崛起为“台资高地”的历程中,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作出了很大贡献。鸿海集团总投资22亿美元的富士康科技城、台玻集团投资l5亿美元的实联化工、明基集团投资5亿美元的达方电子,以及投资10亿美元的国宝空调、投资5亿美元的敏实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淮安千万美元以上的台资大项目,80%在开发区。这里,已成为长江以北台资大项目最多、知名台企最多的地区。
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带动淮安变为台商投资热土,奥秘何在?
真心“交朋友”换来真金白银
在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采访,听到最多的,就是“朋友”两个字——投资商和政府官员都把对方称作“好朋友”。
“真诚地和企业交朋友!”淮安开发区人说,他们在和企业交朋友的过程中,总忘不了市委书记刘永忠提出的为企业提供101%服务和市长高雪坤提倡的“诚信、团队、效率”服务理念。
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孔维华清楚地记得,6年前他刚从昆山调到淮安时,这里“晚上8点不到,从干道深圳路到翔宇大道3公里多的路上,碰不到一辆汽车、一个人”。开发区当年的到账外资只有305万美元。
淮安“台资高地”起步的第一个标杆,是鸿海集团的富士康科技城。这个项目的落户,来自台商“朋友”的鼎力相助。
“淮安是我唯一没有亲自考察就签约投资建厂的地方。”鸿海集团董事长郭台铭说,当时主持淮安开发区工作的高雪坤,曾在昆山工作过,他们是多年的朋友,他对高雪坤的团队非常有信心。
富士康不仅自己来了,在淮安召开全球供应商大会,郭台铭还力邀供应商来淮安创业:“你们要和鸿海保持合作关系,就赶快到淮安来投资办厂吧!”
怎样才能让投资者“够朋友”?淮安开发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周毅说:“把企业盈利、发展的正当需求都当成政府的需求,把企业的事当成政府的事。政府部门换位思考,站在企业的角度为企业的发展创造平台,关心企业员工的生活。”
政府和客商真心“交朋友”,有血有肉的客商自然会“够朋友”。“朋友”越交越多,投资便纷至沓来。淮安开发区加速腾飞:2005年305万美元,2010年4.05亿美元,今年上半年3.01亿美元———几年来实际利用外资快速翻番,其中台资大约占80%。去年底,淮安经济开发区升格为国家级,正式跻身“国家队”。
“101%服务”撑起台资“高地”
“刚来开发区时,招商引资很累,现在更累。刚来时累在招商困难,现在累在为企业服务。”孔维华说,有些地方由于“项目饥渴”,客商来投资时什么条件都答应,但在企业落户后服务却跟不上,这是政府诚信问题,也是发展理念问题。
淮安开发区在服务上的倾力付出,为“台资高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企业服务,政府工作人员不仅靠热情和周到,更注重为企业生产经营搭建配套载体和生活服务平台。
“投资办手续不要我们操心,投产后政府不断帮我们解决各种问题。”在淮安达方电子有限公司厂区,公司副总经理郭瑞温告诉记者,开发区的服务非常到位。去年企业缺工,政府一下子就帮着招来了500多人,真是雪中送炭。
“服务企业,是政府的天职。”开发区经发局局长赵正洪说,政府服务企业,不仅要做企业的“好朋友”,还要做“好向导”。今年该区拿出3000万元专项资金,鼓励企业科技创新、引进入才,引导企业通过提升质量做大做强。
不久前,某城市组团专程到淮安取经。原来,该市招商引资代表团赴台湾招商时,不止一次被台商问到“你们在淮安的什么方位”?淮安,已成为台商在大陆投资版图中的一个新坐标。这一巨变,离不开“台商淮安论坛”的成功举办。
“台商论坛”是淮安开发区为台资企业发展搭建的一个无形平台。“2006年第一届论坛正式名称是‘金秋投资洽谈会暨台资企业苏北经济发展论坛',2008年改名为‘台商淮安论坛'。”开发区管委会负责“台商论坛”筹办的同志说,成为“中国十大知名节庆品牌”的“台商论坛”早就超越了区域性论坛,成了全世界台商彼此交流的最大平台之一。而今年的第六届台商论坛,将于9月22日在淮安国际会展中心拉开大幕,主题是“大陆的‘十二五’规划和台湾的黄金十年”。
通过“台商论坛”这个平台,淮安开发区进入了全世界台商的视野,也更坚定了习惯“抱团”的台商来这里投资的决心。
“效能快车”拉动发展奇迹
记者来到淮安海关时,正是周五晚上21时许,这里却依然灯火通明,一批电子元件抵达后,迅速通关、查验、放行。21时30分,货物进入与海关一路之隔的出口加工区。22时许,这批下午还在台湾的电子元件就上了企业的生产线。
“现在我们实行双班制,直到当晚企业最后一批货物通关之后,才下班。”淮安海关关长顾克中说,企业24小时连续生产,全球配送,“不下班的海关”能最大程度配合企业的节奏。
“敏实选择淮安开发区,重要原因就是政府效率。”敏实集团董事长秦荣华说。在敏实落户淮安过程中,开发区规划分局局长带着设计师现场办公,一个小时就完成所有法定的程序;开发区项目服务团队把“审图办”专家请到开发区,“上门审批”,一天走完了两个星期的流程。
通过政府服务流程再造和改变工作作风,淮安开发区用“效能快车”驱动经济高速前行。达方电子带来了世界最大的软性电路板制造商嘉冠电子,膳魔师带来了台湾最大冲压机生产企业“金丰机器”,“金丰机器”又带来了一家鞋料行业的“世界最大”……投资商“排着队来投资”,淮安开发区招商引资呈现“葡萄串效应”。
“不久前省商务厅的统计显示,我们出口加工区累计基础设施投入、合同利用外资、实际到账外资这3个指标,在全省出口加工区中分列第一、第二和第三。”出口加工区综合管理部部长刘建华非常自豪。
2010年,开发区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等指标,跨进了全省前十强,位列苏北五市第一。“‘江北争第一、全省进十强,全国争一流、进入现代化’,把开发区建设成为充满实力活力魅力的现代化新城。我们有这个信心,也有这个决心。”展望“十二五”,周毅语气坚定。(本报通讯员 曹曙春 王金 杭卫东 本报记者 彭广余 陈炳山)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