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霍带你游台北 南港茶山旧事
1885年,清代王水锦、魏静时先后来台,到现今南港旧庄大坑山区,从事包种茶的研制改良,并将制茶的技术传授开来,日据时期设置茶叶传习所,全台各地茶区选派弟子前来研习。
位于台北县市汐止交界的旧庄里,是台湾包种茶的源头,深坑、石碇、木栅、新店的包种茶,便是从这里移植过去,当地人称它为“茶山”。
搭乘捷运板南线,至底站“昆阳”站,再转搭小5公共汽车,小公共汽车在中研院前,转向旧庄街一段,经过北二高陆桥,小公共汽车开端走山路,属于旧庄街二段的路段,经过南港茶叶示范场,到达底站光明寺(另一底站南港茶叶示范场)。
图一:光明寺原名“鹿窟菜庙”留有旧日石材。(摄影/老霍)
走进光明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碧绿色的水塘,重新修建过的寺庙建筑,尚可见到旧日遗留下来的石材(图1)。
50年代的鹿窟事件
图二:“鹿窟事件”是50年代的重大事件之一。(摄影/老霍)
站立在光明寺的前面,面对的是幽幽的山谷,顺着陡峭的石阶而下,在北33县道与汐碇路的交会口,有一座不锈钢造型的雕塑,像一把利刃插在绿色的山丘上,这是台北县政府在2000年所立的“鹿窟事件纪念碑”(图2)。历史应该回到1947年二二八事件爆发的时候,纪念碑的碑文上面写道:
“1952年12月29日凌晨,军警包围鹿窟山区,逮捕被疑为中共支持的武装基地成员之村民,至3月3日为止……。前后近四个月,牵连者二百多人。经判决死刑者35人,有期徒刑者百人,是1950年代最大的政治事件,史称鹿窟事件。鹿窟村民被捕之后,多移送鹿窟菜庙(今光明寺)。未经对质查证,即以逼供逼供所得自白或他人供词,加以定罪。”
步道头的陈氏古厝
在茶叶示范场对面的观云居旁,有“桂花步道”通往山下,步道旁的坡地,有百株高龄60岁的老桂花树,长得比人还要高(注一)。每年中秋节前至春节期间,是当地桂花的开花季节,每隔20至30天,就会有五天花期,阵阵的桂花香充满整个山谷。
图三:古厝屋瓦早已塌陷,剩余四边的石墙。(摄影/老霍)
桂花步道的尽头是陈宅,陈添进在自宅的门前做茶叶的“日光萎凋”任务,他指着厝边不远的石头厝说:“六年前他就在那间厝内出生。”陈氏古厝位于整座茶山的中央位置,如今仅剩余四边石墙,古厝的屋瓦早已塌陷,荒草也由室内长到室外(图3)。
樟树下的余家古厝
图四:桂花吊桥旁有两座石制茶壶造型。(摄影/老霍)
退出添进茶园,来到亲水步道,横跨大坑溪上,有座名为“桂花吊桥”,建造的一座小吊桥,吊桥的桥头有两只大茶壶,过桥之后有两条步道,一条步道往上行,经过果园至旧庄街二段的宝丰庭茶庄。另一条步道沿溪而下(图4),经过小木桥至宝树堂茶庄,过宝树桥也到旧庄街二段。
余家古厝位于旧庄街二段316巷内,有两座土角厝的三合院,一排水泥厝,座落在山脚下,面对着整个茶山山谷。老樟树下的余家古厝,墙的上半部是泥砖,下上半部则是石砖,如今已无人居住,红色的铁皮屋顶暂时保住了古厝,散落一地的屋瓦,走起来发出极大的声响(图5)。另外一栋半泥半砖的古厝,当前仍旧住有人家。一位住户告诉我们说:“以前这里曾经住了上百人,一间房屋住一户。”
图五:“余家古厝”如今已经无人居住。(摄影/老霍)
来源:联合新闻网 老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