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媒:奥运圣火不赴台 扁当局只能走险棋

时间:2007-08-23 14:10   来源:SRC-9

 



北京奥运火炬接力路线图

  
  
北京奥组委明确表示,明年奥运会圣火火炬接力计划经国际奥委会批准,路线不应有其他变化。
  
  香港中评社今天刊载社论说,奥运圣火还有没有机会入台,这是近期来两岸一直关注的问题。自扁当局玩得过了火,导致奥运圣火被卡住后,台湾民众极为不满,扁当局也试图重新解套。但是,看来国际奥委会和大陆不吃这一套,日前的消息透露,已向扁当局关闭了协商大门。如此一来,扁当局只能以走险棋应对这一败局了。

  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于再清日前在北京指出,如果台湾不接受已确定的2008年奥运会圣火火炬接力方案,奥运圣火火炬将不会赴台湾,大陆奥委会也不再和中华台北奥会协商。于再清是日前在欢迎“两岸同胞携手迎奥运”青年交流活动上对记者做此表示。他说,北京奥组委已将明年奥运会圣火火炬接力计划呈报到国际奥委会,并经国际奥委会批准了,路线不应有其他变化。大陆不会有新的方案,因北京方案已推出,不需要再做什么新的方案。两岸没有就奥运圣火传递路线再进行协商,而且最后时间已过。

  社论指出,这是奥运圣火入台问题遭遇意想不到的、扁当局出尔反尔的阻挠之后,大陆有关部门最为明确的表态。仔细分析,于再清的话透露了三种情况:一,自4月至今,两岸相关机构系列的沟通均告无效,两岸各说各话,没有交集。二,扁当局的体育为政治服务的立场没有丝毫松动,而且也不可能松动。三,国际奥委会与中国大陆立场一致,对原计划也不愿意做任何变化。四,扁当局肯定是协议在前,翻案在后,没有道理。五,两岸奥委会没有再坐下来商讨解决方案。

  据中国评论通讯社报道,针对北京奥运圣火传递台湾路线引发的争议,国际奥会澳洲籍资深委员高斯伯(Kevan Gosper),8月13日语气强硬地向国际媒体发声,公开警告代表台湾的中华台北奥会,倘若台北不配合国际奥会与主办国中国大陆所安排之圣火传递路线,“就退出国际奥会(get out of the committee)。”高斯伯的强硬态度,其实早已预告了扁当局目标的流产。

  社论分析指出,国际奥委会与北京奥委会已经对台湾奥会正式闭门谢客。下一步怎么办?扁当局有三种棋子可以选择:

  第一种棋子,幡然改过,重回当初协定好的计划,接受原来的方案,于是无需协商即可以解决问题。扁当局按兵不动,是否考虑到了这样的因素?扁当局其实明白,商讨下去也不可能改变原方案,故无需做大动作。如果这样,奥运圣火入台的问题仍然可以解决的。但是,这种棋子选择是否扁当局的首选,实在是存疑的。

  第二种棋子,顽固到底,以选举政治利益为考量,根本拒绝圣火入台,并要借此动作上演苦肉计,对国际社会凸现悲情,对台湾内部最大限度刺激极端民意的情绪。当前,扁当局在对许多问题的思考上,都具有自残自虐的性质,常常把双输当作双赢,把悲情当作宝贝,这是一般人难于理解的。这种棋子,有可能是扁当局的首选。

  第三种棋子,火上浇油,百上加斤,采取最为极端的措施,不仅拒绝奥运圣火入台,甚至预先声称拒绝参加北京奥运会,成为全球唯一抵制奥运的地区,而且要在明年3月投票选举之前把政治风暴刮到最高。如果3月之后能执政,如何圆场再说,如果不可以执政,烂摊子留给国民党收拾。这种棋子极其险恶,但是扁当局未必不敢下决心。

  社论认为,扁当局在奥运圣火及北京奥运会上走险棋,这是我们的看法,对扁当局而言,不是险棋是活棋。一,能在最大程度上激活内部有利自己选举的支持因素。二,能在最大程度激活国际关注台湾前途命运的舆论。三,能在最大程度激活美国政界支持扁当局势力对华的愤怒情绪。

  有记者问,这是否意味是台湾失去参与奥运的机会?于再清说,不是,只是失去火炬绕境台湾的机会。由此可知,大陆方面分得很清楚,奥运圣火入台受阻,但不妨碍台湾参与奥运会,在这一个方面,大陆不会采取任何不利措施。大陆的有关态度,我们是相信的。作为大陆而言,最大的心愿是能够获得台湾有关机构的配合,两岸体育界密切合作,在体育盛事上共同为两岸人民增光。

  但是,如果大陆不做好应对措施,这样的局面未必能够到来,反而在奥运会上遇到不必要的两岸政治斗争麻烦。所以,大陆必须做到三个讲清楚:

  一,中国大陆要反复地不厌其烦地向国际社会解释清楚有关问题,让国际社会听得懂,看得清问题的实质何在!北京奥运会是国际体育盛会、是中华民族盛会,不是两岸政治斗争的竞技场。

  二,大陆需要通过各种渠道向台湾民众讲清楚,让民众理解大陆的基本态度。奥运会不仅仅是比赛,应该为台湾民众创造更多的接近北京奥运会的机会。尤其是要为台湾媒体现场采访提供更多便利条件。

  三,大陆还有必要向大陆民众讲清楚,扁当局对待奥运圣火的态度和对待北京奥运会的态度毕竟是极少数政治人物的态度,其代表不了绝大多数的台湾民众,无论扁当局如何借此挑衅两岸关系,绝不可被激怒上当。

(编辑:晓章)


编辑:张弛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