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台湾“青贫族”话题引发社会讨论。台湾《中央日报》网络报今日发表评论指出,贫穷年轻化是社会与经济发展的一大警讯,的确令人十分关注。评论分析了宏观与微观两方面原因,并直言:要打破“青贫族”的恶性循环,必须从这两个大方向着手;要提升台湾整体与台湾青年人的竞争力,大家都需要更努力、更打拼,才能度过就业市场的寒流。
评论摘编如下:
最近“青贫族”的出现,引发社会讨论。“青贫族”是“穷忙族”与“啃老族”、甚至“草莓族”问题的综合呈现,而贫穷年轻化是社会与经济发展的一大警讯,的确令人十分关注。
根据主计处的最新资料显示,台湾“30岁以下”、“30到34岁”、“35到39岁”这3个组群的平均年所得,从40万元(新台币,下同)多一点到65万元左右,全部都低于15年前水准。“30岁以下”者,2011年的平均年所得是41.6万元,比起2010年的42.2万元、2009年42.06万元及2008年的41.84万元都低。如果再扣掉税费、利息支出等,平均可支配所得只剩下35.8万元,意思是每个月只有不到3万元可以运用,试想,这样的收入规模,要应付生活真的不容易。
而“35到39岁”这个年龄层的平均年所得是65.7万元,也低于15年前;最惨的是“30至34岁”这个年龄层,2011年的平均年所得是55.6万元,较2010年减少了2万多元,更是17年来的新低。十几、二十年过去了,理当“30而立、40不惑”的社会青壮辈,所得却完全没有增加,这是过去台湾罕见的状况,自然让人忧心。
而造成如此结果的问题来源可能有2个方向,第一是来自于宏观面,也就是,如果经济成长趋缓、甚至停滞,影响年轻族群的就业机会,一方面,就业市场“供过于求”,一方面业者本身利润有限,也就反映在薪资结构上,难以调涨是无法避免的问题。
“青贫族”的另一个可能的面向是微观的问题:如果年轻就业人口对工作要求太高,不想吃苦、不愿所谓的“屈就”,再加上在学校没有锻练足够的就业本事,进了社会,不知道自己做什么,或者甚至宁愿一直念书、也不愿投入就业市场的逃避心态,不断观望、等待,浪费时间、错失机会,老大徒伤悲。
台湾“青贫族”的出现,这两个面向的问题都有。根据台湾“劳委会”公布的就业数字显示,“制造业”与“服务业”这两大人力需求火车头,计划聘雇的人力都较上一季大幅下降,如果再跟上个年度(2011年)同期相比,降幅更是5成以上,显示台湾出口、内需呈现双衰退的局面,已对人力资源的需求形成冲击;若问题持续恶化,那就不只是薪资难以成长而已了,恐怕还有其他问题出现。
不过,也并不是所有行业的薪资都没有成长。例如,根据劳委会调查,2010年受雇水电的工平均薪资近3万4千元;而业者表示,若取得证照、累积年资及经验,月入约5、6万元不是问题,而且常常还有额外加给。“104人力银行”的调查也显示,年资5到10年的水电工,比1到3年的薪资增幅高2.5到3成,且高于一般职缺平均的2.1成,显示这个行业的薪资是有成长的。而这个行业的人力目前是“供不应求”,非常希望有更多人投入。
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带来了就业条件的改变,因此,要打破“青贫族”的恶性循环,必须从大环境的改善与个人心态的调整,这两个大方向着手;质言之,就是要提升台湾整体与台湾青年人的竞争力,大家都需要更努力、更打拼,才能度过就业市场的寒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