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策划:高斯斯
深度分析:大卫被打上马赛克尴尬了谁?
“大卫像被央视打上马赛克”。这则新闻一播出即被广泛传播。艺术品除了艺术属性,还有社会属性,尤其是一些知名度非常高的作品。大卫该不该打马赛克?就民众而言,为什么打上马赛克,又为什么去掉马赛克?为此引发的一连串所谓高雅与低俗的说辞,民众究竟又该怎么定论与权衡?这种艺术欣赏与文化和认知上的差异究竟尴尬了谁?
<参与讨论>
→
浏览精彩评论 进入评论频道
←
观点一:公共频道要有马赛克意识
大卫能不能走光?这其实是个问题。从艺术品的角度讲,这样的全裸,恰恰是能更形象地诠释出这样的思想价值,可谓点睛之笔。现在的问题是,应该是去照顾谁的认知程度呢?个人认为,在公开传播媒介中,还是要尊重传播伦理,既然不是艺术鉴赏节目,那就应该打上马赛克,以免让一个不小的观众群体在看到此画面不至于引起观感上的不适,而那么真正了解此艺术品,或者真正懂艺术的,完全可以来到现场进行观摩,或者自己主动搜寻相关资料,进行感官上的艺术欣赏,这样岂不两全其美。
观点二:真正的艺术不必羞答答
央视给大卫雕像打上马赛克,其实不难理解,这也是近年来出现在屏幕上的裸体艺术作品经常会遭到的待遇。不可否认,如今有些艺术作品,尤其是影视剧中,的确试图以纯粹的裸体来勾人眼球。但在真正的艺术作品中,裸体同样是其作品内涵、艺术价值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马赛克事件的本质是一种艺术审美不敢光明示人的事件,这是文明的倒退,艺术的悲剧,审美的哀伤。
观点三:追其根究在于观念、想法
事实上,敏感部位被打马赛克,未必意味着就是色情,可能仅仅是因为不合时宜。比如在全家老小吃晚饭的时候,出现此部位是否引起人们的不适?即便可以证明,这种“不适”毫不合理,是愚昧落后的,不过你总不能剥夺人们表达自己真实感受的权利吧?不过那些画面应该给什么人看,能给什么人,这还真是个问题。这种打上你想看也看不着,不打你不想看也得看的状况,才是真正要改变的状况。
反思:公信力越强则质疑越少
央视打上那块马赛克,也是为了防止被人指为“不雅”。本身并无不妥。与其说是由大卫·阿波罗引起的纠纷,还不如说是因央视的公信力不足而引起的争议。媒体离不开公信力,央视更不能没有公信力。公信力对媒体而言,不仅意味着媒体社会影响力的强弱,也意味着媒体生存能力的大小。央视作为我国新闻媒体的标杆,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公信力,维护好自己的公众形象,只有这样,播报的新闻内容才能少一点争议,多一点认同。
更多>>
娱评
已逝艺术家留给我们什么?
《搜索》,下面我们来说说爱情
中国纪录片,突破中前行
《搜索》,一次蝴蝶效应看穿网络暴力始末
要娱乐效果,更要专业精神
艺术品鉴定,看货色还是听故事?
更多>>
往期回顾
聚焦哈尔滨旅游团事故:车祸患难见真情
马祖博弈闯关:繁荣起点还是堕落开始?
民进党频放“炸雷”“独雷” 党将不党
盘点台湾才貌双全女星
聚焦:大陆历史剧缘何在台湾颇受欢迎?
聚焦:舞台 演员 人生:缅怀老一辈表演艺术家
深度分析:台湾深陷朝野内耗空转
深度:苏贞昌“奸巧”三招“钳制”蔡英文
每个时代,都有属于每个时代的低俗观和高雅观。然而,我们这个时代的主流道德观,却很像存在于“穿越剧”之中。对于部分人而言,在他们的观念之中,低俗与高雅的判断标准仅仅在于那几个点,露了点就是低俗,不露点就是高雅。即便是世界人民公认的露点艺术品,如果不被打上马赛克,也是低俗。可以说,打不打马赛克不是为了挡住什么,而是为了证明什么。而关于低俗,我们身边确实存在许多奇怪的“定性”。当下观念之中,到底应该什么才算是高雅或低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