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褚静涛:应加强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与台湾地区的历史连结研究工作

2023-09-11 16:32:00
来源:中国台湾网
字号
  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大多出生于19世纪末,例如,陈独秀出生于1879年,李大钊出生于1889年,毛泽东出生于1893年。青年学子自幼生活在一个备受欺凌的国家,自他们识字读书开始,就感受到国家不幸。列强与中国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强迫中国割地、赔款,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不能坐视民族沦亡,这些青年学子立下救亡图存之志。
  甲午战败,割让台湾,陈独秀、李大钊等人铭记在心。他们面对日本企图再次瓜分中国的狂妄行径,不甘消沉,渴望中国之新生,创办《新青年》杂志,用手中之笔,著书立说,传播新知识、新理念,发起新文化运动,欲唤起国人,特别是青年一代。收复包括台湾在内的所有失地,是他们的终身使命,义不容辞。
  毛泽东在求学过程中,萌发了救国救民的意识,关注台湾人民的命运。1936年7月,在陕北,毛泽东与美国记者斯诺长谈,回忆其青少年的成长经历,包括“童年”、“长沙求学”等。其中一段谈到爱国意识的起源:“这些事情,一连串出现,对我年轻的思想产生持续冲击,形成逆反。此时,我还有了一些政治意识,特别是读了一本关于瓜分中国的小册子。至今我仍记得,这本小册子开篇就是‘唉,中国将被征服!’它谈到日本侵占朝鲜和台湾,失去印度支那、缅甸和其他地区的宗主权。看完这本书,我为国家前途担忧,开始意识到救中国是所有国民的责任。”
  山河破碎,社会动荡。青年毛泽东难以释怀国土沦丧,关怀日据下台湾地区、朝鲜,反对日本提出侵犯中国主权的二十一条。他追随陈独秀、李大钊,阅读进步书刊,接受先进理念,组织同学,编辑刊物,发表文章,分析东方殖民地社会,投身新文化运动,以振兴中华为已任,身体力行,立志收复中国所有失地,实现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
  在苏俄代表的帮助下,1921年7月,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等人创建了中国共产党。他们不畏艰难险阻,不怕流血牺牲,不断探索中国解放的道路,做出了不懈努力。
  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22年7月召开。根据列宁关于民族和殖民地问题的理论以及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制定了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党的最高纲领是,“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无产阶级政党。他的目的是要组织无产阶级,用阶级斗争的手段,建立劳农专政的政治,铲除私有财产制度,渐次达到一个共产主义的社会”。党的最低纲领即中国现阶段的革命任务,包括:“(1)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2)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3)统一中国本部(包括东三省在内)为真正民主共和国。”
  同时,陈独秀、李大钊等人铭记台湾。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发布宣言,关注中国边疆失地,强调“帝国主义的列强在这八十年侵略中国时期之内,中国已是事实上变成他们共同的殖民地了,中国人民是倒悬于他们欲壑无底的巨吻中间。帝国主义者掠取了中国辽广的边疆领土、岛屿和附属国,做他们新式的殖民地,还夺去许多重要口岸,做他们的租界,并自行把中国划成几个各自的势力范围圈,实行其专利的掠夺事业”。
  东方殖民地半殖民地,可分为半殖民地,如中国;殖民地,如朝鲜、越南等国。相较于半殖民地,殖民地人民更为悲惨。帮助殖民地人民反抗殖民统治,是中国人民的责任。中国共产党明确提出,帮助东方弱小民族,共同反抗殖民统治,打倒帝国主义,实现国家独立与民族解放。朝鲜、越南的青年与中国共产党接触,或加入中国共产党。受限于《马关条约》,对于被日本侵占的台湾,中国共产党根据形势的发展,引导台湾进步青年,思考台湾人民的解放道路。
  许乃昌(1905-1975年),台湾彰化人,笔名秀湖、沫云。1922年进入南京暨南学校求学。1923年,转赴上海大学学习,在陈独秀、瞿秋白等人的指引下,接受马克思主义教育,追求进步。得陈独秀的推荐,许乃昌于1924年9月赴苏联莫斯科,就读于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依据共产国际的殖民地革命理论,思考台湾革命的道路。1925年初,至日本东京,继续学习。
  作为中国共产党的舆论阵地,《新青年》杂志推陈出新,由双月刊改为季刊,集中于重大专题。1923年6月15日,瞿秋白撰《〈新青年〉之新宣言》,强调“《新青年》当为社会科学的杂志”,“当研究中国现实的政治经济状况”。瞿秋白受中共中央的委托,负责编辑工作。《新青年季刊》第1期为“共产国际号”,第4期为“国民革命号”,于1924年12月20日出版。
  许乃昌受世界范围内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革命运动的鼓舞,视日本殖民统治下的台湾处于黎明期,新的革命运动即将到来。为此,他作长文,约6000字,引用了大量资料,附多幅图表,以统计资料为依据,包括“近代台湾史的第一篇、现在的经济状况、政治现状的解剖、文化状态一瞥、资产阶级的解放运动、台湾与社会革命”。以沫云为笔名,许乃昌撰《黎明期的台湾》一文刊于“国民革命号”。
  《黎明期的台湾》不但是《新青年》第一篇专论日据下台湾的政治论文,更是第一篇用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台湾社会结构,评论台湾议会设置请愿运动,探讨台湾反抗日本殖民统治路向的论文,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与政治价值,突显中国共产党人关注台湾同胞的悲惨命运。
  经中国共产党人的帮助,许乃昌从上海赴莫斯科,再至日本东京,返回台湾。几年求学东西,辗转万里,增长见识,他逐渐意识到,祖国积贫积弱、自顾不暇,此时仍无力帮助台湾,台湾革命不是处于黎明期,而是在日本殖民统治的高压下。在黑暗中,黎明仍然遥远,要想救台湾,必先救祖国。他于1927年在台湾岛内投入中国改造的论战,深度思考中国社会的现实问题,少了一些浪漫激情,多了一些求真务实。
  历史事实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与台湾人民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因诸多复杂因素,却被人为淡化,甚至遗忘,相关史料整理、学术研究明显滞后。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2周年之际,沿着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瞿秋白等人的足迹,探讨他们于1920年代如何思考台湾人民的解放道路,还历史本来面目,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深化与细化台湾革命史的研究工作,昭示台湾未来,正当其时。(作者:褚静涛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
  (本文为投稿作品,不代表中国台湾网观点)
[责任编辑:张亚静]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