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朱松岭:维护共同政治基础与推动两岸政治关系

2015-04-30 10:29:00
来源:中国台湾网
字号

  425日,中共中央台办海峡两岸关系研究中心与中国国民党国政研究基金会共同举办、南京大学台湾研究所协办的两岸和平发展共同愿景发布十周年纪念活动在南京举行。北京联合大学台湾研究院教授 朱松岭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回顾与展望学术研讨会上提交论文《维护共同政治基础与推动两岸政治关系》,摘编如下:

  十年前的今天,国共两党领导人实现了一甲子以来的首次会谈,达成并共同发布了“两岸和平发展共同愿景”,揭开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的大幕,展开了一幅中华民族的全新集体想象和集体存在的画卷。中华民族是一个擅长思想的民族,国共两党在长期的对抗中成功地化解了矛盾,实现了和解,开启了在和平发展中走向融合的新传统。这个化解,最核心的就是找到了共同的政治基础——“九二共识”,反对“台独”。这个基础是两岸关系之锚,锚定了,才能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这也意味着,维护共同政治基础与推动两岸政治关系有着直接的正相关关系。“两岸和平发展共同愿景”的发布,拉台了国民党的民气,对2008年国民党再次当选执政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国民党再次成为执政党后,国共两党、两岸双方在维护共同政治基础、推动两岸政治关系发展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开创了两岸关系史上的新时代。社会发展与理论嬗变相辅相成,成果需要汇集、经验需要总结、理论需要提升,总结经验、检讨不足、提升理论、具足信愿行,才能使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走向更辉煌的未来。

  一、成果

  和平发展时期“两岸政治关系”的基本理论内涵包括政治互动、政治互信、政治合作、政治定位和政治对立。 由于“国家复归统一,不是主权和领土的再造,而是结束政治对立”, 因此政治对立问题在两岸和平发展时期难以根本解决。但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共同愿景发布后,国民党重新在台湾执政,国共两党有了在反对“台独”、坚持“九二共识”的共同政治基础上改善和发展两岸关系的条件, 两岸政治关系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

  (一)政治互动

  2008年之前,由于坚持“台独”立场的民进党执政,并利用政权的力量推动“台独”活动、制造“台独”重大事变,两岸当局无法实现政治互动。民进党执政后的台湾当局拒绝承认“九二共识”,其政党党纲更是标举“台湾独立”,因而民进党执政8年间,两岸制度性协商停摆,两岸政治对立直接表现为两岸政权的统“独”矛盾。2005年4月,《国共两党会谈新闻公报》首现“九二共识”、反对“台独”作为国共两党共识,尽管此前两党分别依据自己的政策和党纲“反对台独”。2008年,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的国民党上台执政,两岸当局首次搁置争议、携手合作、开拓新局、共创双赢,两岸主要矛盾首次转化为在野的冲撞台湾“宪制”的“台独”政党及其外围组织与支持民众与两岸当局及支持“九二共识”的民众之间的矛盾。此60年未有之变局,开启了两岸政治互动的新模式,也给两岸政治关系带来新变化、新思考。

  2008年,大陆海协会会长陈云林入台,实现了与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的会面。2013年,两岸事务主管部门负责人见面并在2014年建立了两岸事务主管部门常态化联系沟通机制以及两岸事务主管部门首长沟通机制。此外,从2008年至今的七年,两岸执政党的良性互动,两岸公权力相关部门、相关领导以合适的身份往来两岸、协商谈判,有力地推动了两岸政治关系的发展。

  作为两岸涉及公权力的协商管道—两会,更是实现了两岸政治互动历史性突破:两会协商地点的突破—入台;访台层级的突破—海协会会长访台;协商内容的突破—相继签署21项协议,对两岸经济合作、人民往来、民生保障等事务做出了制度化安排,解决诸多关系两岸同胞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协商深度的突破—提高了两岸交往合作的制度化、规范化水平,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保驾护航。 两岸两会签署的协议,有些已经两岸双方法政系统加以落实,成为两岸互动制度化的成果。两岸事务主管部门、两岸两会的良性互动,已经将两岸政治对立中的相当一部分低阶问题转化为法律问题加以解决,这无疑是保障两岸和平的突破性进展。

  应该说,七年来两岸打破了太多政治互动的禁忌,树立起了太多两岸政治关系发展的里程碑,谱写了太多两岸政治互动的新篇章,本文也无非是挂一漏万式的列举。这些,无疑都将彪炳史册。

  (二)政治互信

  两岸双方的政治互信就是建立在“九二共识”和反对“台独”的共同政治基础之上的。国共两党在反对“台独”问题上殊途同归,通过《国共两党会谈新闻公报》表达出来,并由此建立了两党互信,进而在2008年5月国民党重新领导台湾后,提升为两岸互信,两岸制度性协商也由此恢复。但是,由于“九二共识”和反对“台独”的共同政治基础确立时间较短,且具有低阶性,因此两岸政治互信也具有初阶性。这些互信还很脆弱,不足以让两岸协商谈判向某些敏感性议题延展,从长远看也不足以支撑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的构建。 因此,七年来一直存在着维护和增进政治互信的问题。国共两党、两岸双方也确实在不断磨合政治互信的过程中积累了经验、不断前行。

  维护政治互信。由于两岸固有的结构性矛盾尚未解决,大陆和台湾当局在很多问题上的看法各异,对对方的动机和意图也存在很大疑虑,这些都会体现在协商谈判的过程之中。这也是为什么两岸领导人在和平发展最初几年反复强调“建立互信”、“增进互信”或“积累互信”的原因。 直到今年3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四个坚定不移”讲话强调我们始终把坚持“九二共识”作为同台湾当局和各政党开展交往的基础和条件,核心是认同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并强调“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后,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迅速回应对“九二共识”的坚持,足见两岸双方在维护共同政治基础、维护两岸政治互信上的共识。

  增进政治互信。随着两岸和平发展的深入,两岸公权力部门的接触成为必然。这就需要进一步巩固两岸共同政治基础,“一个中国框架”就为两岸公权力部门的接触创造了空间。“一个中国框架”实质上是将两岸共同政治基础法律化,在两岸双方的宪制性文件中归纳出更加具体的两岸共识,以便更深入地促进两岸和平发展。胡锦涛同志“12﹒31”讲话中正式提出了“一个中国框架”的概念。2013年6月12日,国民党吴伯雄荣誉主席在与习近平总书记会面时表示“两岸各自的法律、体制都实行一个中国原则,都用一个中国架构定位两岸关系,而不是‘国与国’的关系。这表示台湾当局与大陆达成了“一个中国框架”共识。这一共识,无疑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一个中国框架”作为国共两党、两岸双方的共识,是两岸政治互信深化中的成果,尽管“太阳花”运动打乱了马英九当局推动两岸和平发展的节奏和进程,但这一共识的提升依然有利于确保两岸和平发展的势头稳定进行。两岸政治互信的维护和提升无疑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持续化、永久化的政治保证。

  (三)政治合作

  七年来,两岸政治合作既包括两岸之间的政治合作,也包括两岸在国际场域的合作。

  两岸之间的政治合作灿若星辰,并有力地奠定了两岸在经贸、文化等领域内合作的基础。尤其是2014年,在坚持“九二共识”的基础上,国台办与陆委会建立了常态化的联系沟通工作机制,两岸事务主管部门首长互访并多次举行会面,就两岸关系形势和两岸关系中的若干重要问题交换意见,这是两岸交往方面取得的新进展,为维护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大局稳定,保持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正确方向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也受到了两岸同胞和国际社会的一致肯定。

  由于国共两党、两岸双方有着共同的政治基础,两岸在涉外领域的内耗大幅减少,合作逐步增多。应该说,在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基础上,妥善解决了一系列国际涉台问题,包括中华台北卫生署以观察员身份出席世界卫生大会等,这些政治合作对改善两岸关系产生了重要的积极影响。

  由于两岸政治合作,台海地区从东亚火药桶变成和平示范区,台湾民众因而获得“和平红利”,ECFA的签署、三通的实现以及大陆赴台旅游等都让台湾经济受益匪浅,台湾民众因而获得诸多利多。这都是有目共睹的成绩。

  (四)政治定位

  两岸政治定位是两岸政治关系中的核心问题与关键内容,包括两个层面的内容:一是“两岸彼此政治定位”,及如何看待对方和自己之间的关系;二是“两岸公权力部门间的互动及规则”。 两岸之间涉及到谈判事宜最棘手的问题,除了一个中国的原则之外,可能就是两岸之间的“相互政治定位问题” 了。

  七年来,两岸在彼此政治定位问题上有过有益的探索,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至今这一问题仍未得到圆满解决。尽管如此,两岸在公权力部门间的互动及规则上已经有了新的探索和调适。两岸事务主管部门领导人会面并互称官衔就是两岸公权力部门互动的新探索。这种新探索蕴含着诸多解读的韵味。但是,由于从“太阳花”学运到“九合一”的情势突变,这种探索的理论阐释及后续的图景描绘没有能够得以深入和延续。加之两岸在“习马会”等问题上的分歧和误解,导致两岸政治定位的探索无法进一步展开。这些,都是2016年以前,国共两党、两岸双方值得思考和进一步推进之处。

[责任编辑:张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