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陶林二公祠:海疆安否?
2023-10-19 16:36:00
来源:中国台湾网
字号
前几天到南京,瞻仰了陶林二公祠。陶林二公祠是清末两江总督左宗棠为对他有知遇之恩的两江总督陶澍、江苏巡抚林则徐所建。
当年,左宗棠屡试不第,但在湖南已有显声,1836年在湖南醴陵主讲渌江书院时结识时任两江总督的陶澍。两人所谈甚欢,后结为儿女亲家。而林则徐与左宗棠只见过一次面,就是影响了左宗棠后半辈子的“湘江夜会”。
当然,左宗棠为陶林二公建祠,不仅仅是他与二公的亲密关系,而是陶林二公任职江苏的政绩。陶澍1830年任两江总督,1839年逝于任上;林则徐1823年任江苏按察使,1831年任江宁布政使,1832年任江苏巡抚。陶林二公志同道合、相得无间,他们救灾、治水、改盐,在江苏政声显赫、百姓敬仰,为他们建祠本就是应有之义,左宗棠建更是他对二位前辈的尊重。
世人对陶澍较为陌生,而林则徐留给大家的印象更多的是他虎门销烟的凛然正气。然而,林则徐对中国历史的贡献,除了治水、禁烟、抬眼看世界外,我觉得他与左宗棠的“湘江夜会”,日后促成左宗棠坚定地收复新疆,更应功垂青史。
1841年,道光把广州战败的责任归罪于林则徐,林公被革职发往新疆伊犁“效力赎罪”。但是,林公个人的磨难,却为保全中国领土的完整奠定了基础。他行程三万里,走遍库车、阿克苏、乌什、和田、喀什噶尔、叶尔羌、伊拉里克、塔尔纳沁等地,他倡导水利,推广坎儿井和纺车,被新疆人民誉为“林公井”“林公车”。在实地考察中,他也感受到沙俄侵略的威胁,感受到新疆对守护西北边防的重要性,他绘制边境卡伦地图,建议实行兵农合一,加强边防力量,形成抗英防俄国防思想,成为近代“塞防论”的先驱。1850年11月林则徐病逝于赴广西上任的路上,但是,他抗英防俄的国防思想却深深地影响了左宗棠、沈葆桢。
1850年1月,病重辞官的林则徐途经长沙,与久已倾心的左宗棠终于相会。《清稗类钞》记载,左宗棠急于相见,慌乱之中落于水中,一身湿衣爬上林则徐的船。两人相谈达旦,说到新疆局势,林则徐忽然用手拍左的肩膀,“他日完成我的志向的人,大概是你吧”。林则徐将自己在新疆整理的资料和绘制的地图全部交给左宗棠。左宗棠晚年为《林文忠公政书》作序时回忆说“军书旁午,心绪茫然,刁斗严更,枕戈不寐,展卷数行,犹仿佛湘江夜话时也”,可见湘江夜话对左宗棠的影响。
起于湘军的左宗棠,1863年升任闽浙总督,他重视新式战舰和海军人才的培养,于1866年奏请设局监造轮船,在福州马尾建船厂,创办求是堂艺局(船政学堂),培养造船技术和海军人才。其时,西北危机又起,清廷调左宗棠任陕甘总督,在福州丁忧的沈葆桢接任总理船政大臣,一年后,马尾船政局正式开工,成为中国第一个新式造船厂。
巧的是,沈葆桢是林则徐的外甥,又是林则徐的女婿。自此,沈葆桢在福州造船办学建水师。1874年,明治维新后的日本对我国发动了第一场侵略战争,以保护琉球船民为借口出兵台湾,史称“牡丹社事件”。沈葆桢以钦差大臣、兼办各国通商事务衔赴台。沈葆桢到台湾后,整兵备战,对日军形成军事压力。“牡丹社事件”后,沈葆桢整顿台湾海防,在屏东、高雄设立炮台,在台南建“二鲲身炮台”,沈葆桢提额“亿载金城”。沈葆桢建议“开山抚番”,鼓励汉族人向台湾东部山区移垦,开建横贯台湾中央山脉的4条道路,促进全岛经济发展和汉番融合。奏请设立台北府,加强台湾的治理。
而左宗棠一直在西北征战。1865年阿古柏占领新疆,建立“哲德沙尔汗国”,沙俄趁机于1871年侵占伊犁,当年林则徐的担忧终于来了。1875年5月,左宗棠被授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以期收复新疆。左宗棠制定“先北后南”“缓进急战”战略。1876年4月,左宗棠在肃州正式起兵,8月收复北疆。1877年4月攻克达坂城,1878年1月克复和田,收复南疆。1882年,沙俄交还伊犁给中国。至此,新疆全境平定。
那天,我在陶林二公的塑像前伫立很久。我在想,在这里被人们瞻仰的应该是4个人。左宗棠任两江总督,沈葆桢1875年也任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1879年病逝于江宁任上,这两个人都可称为中国近代海军之父了。陶、林、左、沈,除陶稍早外,其他三人皆任职于清末乱世。他们不仅要在腐朽的清廷官场生存,更要努力地抵御外侮,保全自己的国家。林则徐在禁烟过程中深知海防的重要,发配伊犁后又以年老病残的带罪之身勘探南疆,他的海防塞防并重思想深深地影响了左宗棠、沈葆桢。
试想,当年在清廷的海防与塞防之争中,没有左宗棠的坚定,按照李鸿章们的意思,新疆现在会是什么样呢?没有沈葆桢力主设立台北府,开山抚番,台湾可能在1884年的中法战争中就被法国占领了。只是,这几个在清末官场中难得的具有世界眼光又有行动力的人才去逝得太早了。如果在天有灵的话,林则徐、沈葆桢看着南洋海军在1884年的中法马尾海战灰飞烟灭,一定会痛苦得咆哮如雷。看到1894年甲午一役,竟然把台湾割给日本,左宗棠一定会从棺材里跳出来掐死当年主张海防的李鸿章。
历史又来到一个新的百年之变局的时代,我们的国家正走在民族复兴的路上。遗憾的是,宝岛台湾还没有回归祖国。腐朽的清廷丢掉了台湾,盛世的中华一定要举国团圆。
抬头仰望陶林二公,他们仿佛在问我:海疆安否?!(文/中国台湾网特约作者:且十 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
[责任编辑:高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