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回归二十周年成就展在北京开幕,展览以“同心创前路 掌握新机遇”为主题,按照“一国两制”、“香港近况”、“一起携手经历”等十个单元版块,以图表、模型及多媒体互动的方式,向公众介绍香港二十年来取得的巨大成就,突显香港与祖国血浓于水的紧密联系。
香港于二战后变成英国殖民地,在邓小平同志与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的反复磋商下,一致同意让香港在1997年7月1日回归祖国怀抱。对于整个大陆而言,这是一个振奋人心的好消息;而对于香港市民来说,他们喜忧参半,喜得是:不用当英国人眼中的“二等公民”、不用受到英国的歧视,忧得是:担心经济利益和生活方式受到影响。针对香港市民的担忧,邓小平同志开创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港人治港”,他将该构想形象地描述为“马照跑、股照炒、舞照跳”。这种构想给迷茫的香港市民吃了一个“定心丸”。
1997年7月1日,英国国旗降下,伴随着雄壮的国歌,五星红旗、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冉冉升起,“东方之珠”终结殖民统治历史,香港终于回到祖国的怀抱。
回归二十年,“不变与变”。 在“一国两制”的制度下,20年的时间跨度表明香港市民的担忧是多余的,他们的生活方式、生活常态及生活习惯并未改变,他们的经济利益并未因为回归受到影响。变的是什么呢?变得是:说普通话的人增加了;对国家了解更深入了;与大陆的人脉交流、经济互动更多了;对内地依赖增强了……这些“不变”与“变”,生动体现了香港回归祖国之后的发展轨迹。
回归二十年,“迷茫与发展”。香港回归时,大陆改革开放不到20年,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于香港,这使得回归之初的香港市民充满担忧和迷茫,甚至有些过度忧虑的市民在回归前后匆匆移民英国和加拿大。但,20年来,我们看到得是:香港在中央政府与国内各界的帮助下,成功克服亚洲金融危机、非典疫情、全球金融危机等困难,实现了由区域性金融中心向全球领先国际金融中心的跨越,进一步巩固了贸易、航运中心的地位。据统计,香港2016年生产总值达2.5万亿元,较1997年累计名义增长81%;2016年总就业人数达380万人的纪录高位,较1997年增加约65万;到2017年,香港已连续23年被美国传统基金会评为全球最自由经济体。一项项数据向世界表明:如今的香港比从前更胜;如今的香港繁华依旧,从未落幕。
未来的香港,在“一带一路”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将更加充满活力和竞争力。让我们一起期待香港下一个“二十年”的辉煌与荣耀!(中国台湾网网友:丝语)
(本文为网友来稿,不代表中国台湾网观点)
[责任编辑:王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