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七年版电视剧《四世同堂》
多元传承,常演不衰
曾有学者统计,根据老舍文学作品改编的影视作品共有17部(电视剧9部),这其中,《四世同堂》的舞台呈现方式,既有1985年林汝为导演的28集同名电视剧,也有2007年王俊导演的36集电视剧,还有鲍黔明、张绍荣和王
翼三人分别导演的北京曲剧《四世同堂》等,田沁鑫导演也在2010年将该作品搬上了话剧舞台。田沁鑫导演说,把3卷本的《四世同堂》改编成话剧确实不易,“就像是在人家丰收的果园里摘果子,必须懂取舍、重挑选,才能把最好的呈现出来”。这部话剧于2010年10月底在台湾中山纪念馆首演,4年以来演至台北、北京、香港、澳门等38座城市,演出总票房超过5000万元人民币。今年年初,北京市曲剧团在北京、保定、重庆巡演了第三次复排的该剧,京腔京韵传递京味,也很受欢迎。
不过,相对于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就已经被改编成电影和话剧的《我这一辈子》《方珍珠》《龙须沟》等其他老舍作品,《四世同堂》的多元传承并不是那么顺利。“新中国成立之初,由于当时的文学评价尺度和欣赏尺度,使得《四世同堂》在出版和传承上受到影响。”舒乙称,周扬曾要求老舍先生修改这部作品内容,以便适时出版,但老舍只对个别字词和标点进行了简单修改,所以《四世同堂》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没有得到大范围传播,直到改革开放后,文艺指导思想改变,尤其是1985年《四世同堂》同名电视剧的首登荧屏,很多人才惊讶地发现《四世同堂》的存在。此后,观众们才得以看到《四世同堂》多种形式的上演。
“很多观众对该剧有着特殊的情感,在首都剧场的展演已是第12度在京演出,现场仍然座无虚席。”田沁鑫说,《四世同堂》写于抗战时期,但其经典性、深厚性以及巧妙的改编使得该剧常演常新,“虽是旧时的故事,但是幽默又不失现代的语言风格,消除了跟现代观众的时代‘时差’,又让传统的根脉随着剧情的起承转合深入人心。”田沁鑫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