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俊晖模式”再思考

时间:2012-04-01 09:24   来源:工人日报

  中国斯诺克一流选手后继乏人

  2010年,代表世界斯诺克选手“精英阶层”的世界排名前16的阵营中,前所未有地出现了丁俊晖、傅家俊和梁文博3个中国选手的名字。中国斯诺克运动的美好时代,似乎就在眼前……

  然而,两年过去了,人们却遗憾地发现,目前排名世界前16位的选手,除丁俊晖外再无一名中国选手——傅家俊已跌至第31位,梁文博无缘前64名,当年和丁俊晖同赴英伦参赛的其余几名中国选手更是在排名榜中不见踪影……

  “现在我们这拨人过去了,国内斯诺克选手很有可能会遭遇断档。小孩子们成熟起来还需要时间。”丁俊晖曾在去年的上海大师赛后发出这样的感叹。

  无可否认,“明星效应”在斯诺克运动发展过程中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旋风”吉米·怀特、“台球皇帝”亨德利、“火箭”奥沙利文等新老球星,都是众多台球迷们追逐的对象,也曾赢得众多商家的青睐,在推动斯诺克运动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于中国斯诺克而言,丁俊晖的出现更是起到了催化剂和助推剂的作用。

  2005年,当18岁的丁俊晖问鼎中国公开赛冠军后,斯诺克热潮在国内悄然兴起,参与斯诺克运动的青少年逐渐增多。刘崧、梁文博、田鹏飞、李行等人,都在世界青年斯诺克锦标赛中取得过好成绩。然而,这批曾被寄予厚望的年轻选手,却并未取得更大成功。

  以近几年的中国公开赛为例,每年都有5到6名中国年轻选手可以凭借外卡获得参赛机会,但能够晋级正赛的选手却寥寥无几。可以说,如今的中国斯诺克,依然只有丁俊晖一人在撑台面。

  对此,丁俊晖的教练蔡建忠认为,自身实力特别是大赛经验的欠缺,是造成年轻选手迟迟未能跻身一流行列的重要因素。中国斯诺克名宿伍文忠则在接受采访时认为,目前国内的斯诺克人才出现了明显的断层,“一方面,丁俊晖长时间保持着较高水平;另一方面,国内16岁以下的小球员逐年增多,但正值当打应该出成绩的中生代球员却没有顶上来。2010年我们曾有多达10人有资格参加世界职业赛,但是能真正与强手抗衡的球员屈指可数。斯诺克选手的年龄层次出现断档,这和斯诺克在中国的突然兴起不无关系。”

  人才培养将更趋多元

  “弃学打球”,单枪匹马远赴英伦,从“草根”到“球星”——“丁俊晖模式”的突然成功,使得越来越多的台球少年憧憬着斯诺克明星梦。然而,“丁俊晖模式”令人艳羡,却难以复制。要想保持长久的生命力,中国斯诺克运动一定要形成集团优势,在人才培养方面更趋多元。

  在本届斯诺克中国公开赛中,14岁的中国小将周跃龙颇为引人注目。这位有着“小丁俊晖”之称的四川娃,曾在去年获得中国21岁以下斯诺克锦标赛冠军(是获得这一荣誉的最年轻选手),并选择了与丁俊晖当年完全相同的道路——辍学打球。

  不过,对于周跃龙的选择,众多业内外人士却有着不同看法。当年带着儿子丁俊晖打球的丁文钧认为,当初让丁俊晖走这条路(弃学打球)不能不说是一招“险棋”:“为人父母,压力都很大。如果要送孩子走上这条路,当家长的就必须有强大的心理承受力。”中国斯诺克协会副秘书长王涛则在接受采访时坦言:“我们不鼓励辍学打球。”

  据介绍,今年春节前,全国台球技术会议专门对‘带学籍参赛’的举措进行了讨论,最终决定从今年起在中国青年斯诺克锦标赛中施行。这一举措主要是针对10岁至16岁的参赛选手——从今年开始,凡是参加中青赛的球员,报名时都要求初中毕业或出具在校证明。“我们不愿看到未来的中国台球选手只会打球,其他的什么都不会。文化知识的摄取,对台球运动员的成长也是很有帮助的。”王涛表示。

  “举国体制在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中起了重要作用。对于斯诺克运动的发展,除了台球俱乐部、台球学校等培训方式外,举国体制同样具有巨大的推动力。”王涛表示。据介绍,从2008年开始,总局小球中心就成立了中国斯诺克国家队,采取了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国内与国外相配置的方式整合资源,突出重点。

  中国斯诺克运动的发展,不能缺少丁俊晖这样的“偶像”选手的示范作用,但更需要的是科学规范的可持续发展规划。类似于丁俊晖这样的“成才模式”,不应该成为中国斯诺克发展的常态。

编辑:张洁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