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须找到主流文化的一根线

时间:2011-07-06 13:54   来源:人民日报
  核心观点

  创作主旋律作品时,我们有一个原则:大事不虚、小事不拘

  翻拍,不是炒冷饭,也不是临摹,而是希望在巨人的肩膀上有更好的创作和发展

  在主旋律影片中,明星越来越多,有时候模糊了片子的焦点,大家都去看明星了,反而忽视了故事本身            

  激情七月,从电影到电视,红色题材都是绝对的主角。然而,也有遗憾:翻拍成风、恶搞成趣、娱乐化演绎、山寨化制作……

  新时代,主旋律如何成就经典?这是一个新命题。

  电视剧导演高希希,凭借对画面和镜头的熟练驾驭,用影像塑造了一批作品:《幸福像花儿一样》、《历史的天空》、《垂直打击》、《三国》……他执导的主旋律作品真实大气,风格细腻,诠释坚守,呈现信仰,精雕细琢的雄浑中闪耀着正义之光。

  7月5日,高希希做客本报文化讲坛,为我们破解时代命题。

  ——编者            

  我们这一代人“生在红旗下,长在阳光里”,基本上是看着红色经典长大,又随着这些红色经典慢慢变老。

  在六七岁的时候,我看了第一部电影《南征北战》。现在回想起来,那些经典台词,每一句我几乎都能背下来。但最经典的,是那种质朴的理念。

  所以说,红色经典作品应该能够超越时空,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更加沉淀,不因社会环境的变化而“过时”。通过这些经典作品,我们能感受到扑面而来的灵魂精神,能获取成长的力量。

  红色题材

  细节是历史的表情

  什么是红色题材?什么是主旋律影视剧?以前的定义太窄了,认为只有唱高调、反映某个很重要的国家理念,或者刻画某个英雄人物,才是主旋律作品。主旋律的外延应当拓展——只要是宣扬主流意识形态的作品,都能被称为主旋律。这里所弘扬的主旋律,不是教条化的训导,而是艺术性的创造。

  主旋律影视剧,首先要真实。影视剧的影响力还是蛮大的,我们要对下一代负责。当知道很多中学生拿《三国》当作历史来看,我就老有被人拍背的感觉:“你要注意自己的责任。”

  但艺术真实,不等于历史教科书的真实。作为文化产品,影视剧对于历史真实和诗意性把握的平衡是非常重要的,既要呈现历史之像,又要融造艺术之境,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结合。

  面对这类作品的创作,我们有一个原则:大事不虚、小事不拘。在创作时,一般追求三个层次:一是人物、事件、场景的真实性;二是历史氛围的真实性;三是历史潮流的真实性。

  对主旋律概念重新理解,需要在创作中做到朴实与平民化。电视剧《历史的天空》中姜大牙的英雄形象,电视剧《士兵突击》中的“不抛弃、不放弃”的时代精神,以及《闯关东》向我们展示的“宽恕”精神,都凸显了新的时代精神,反映的是一个群体意识,这都是主旋律的体现。

  《历史的天空》为什么受到欢迎?有一些老干部对我说,他们看了之后非常感动,因为这部剧不说教,很真实,符合那个年代共产党员的感受。人物并不“高大全”,但生动而又可信,在观众的心中就立住了。

  我老是强调一点:细节是历史的表情,要是没有细节的表现,历史就会变得模糊,它的生动性就丧失了。而真实和细节,就要求创作者必须“接地气”。很多红色经典作品的创作者,都是从战争中来,从部队里来,写出来的剧本带着勃勃生机和泥土芬香。

  我小时候随着父母被下放到农村,到了井冈山地区,这其实就是“接地气”的一笔财富。要是没有这些经验,我就无法拍出《历史的天空》这样的作品。 
编辑:张洁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