瑕瑜并存 处境尴尬
观察外形、观看表演,人们很容易为苏-35的气动、武备等折服,并据此得出苏-35要好于某型战机的直观结论。如美国《商业内幕》杂志就曾分析,以2008年7月美国进行模拟空战,苏-35重创F-35,从而得出苏-35整体优于F-35的结论。有的还拿出超音速、超机动、超视距、高隐身等四代机标准来对比,以苏-35具备3个、F-35具备两个支持这一判断。但从现代空战是体系对抗的视角来看待,恐怕还得说:苏-35瑕瑜并存,尚有遗憾。
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其三代机属性。上面所说四代机标准,那是平台间“单挑”的比较。显然,这样的“单挑”,对于已经开打体系战的对手,是轻易不会施予的。这就像当年南联盟对北约,南联盟空军总想利用米格-29与北约的飞机“单挑”,可北约的作战体系一次这样的机会也没让南联盟拿到。当时的南联盟空军司令还不“信邪”,非要自己驾机去寻找。可自己的飞机还在爬升,连北约飞机的影子也没看见,就被击落了。事实证明,现在看飞机的先进性,“单挑”已不重要,重要的是看它能不能融入相应作战体系而“群挑”。如果有一处短板限制飞机融入作战体系,那么它将深陷“单挑”对“群挑”的窘境。
尽管俄罗斯媒体声称苏-35具有非常优秀的隐身性能,但苏霍伊公司加紧试飞其四代机T-50就说明,苏-35并未达到四代机体系战的必要指标。有些媒体常以“高低搭配”来解释三代机与四代机并存也有必要。其实,这是把现代武器库中“机关枪”与“红缨枪”并存,与用“机关枪”打“强盗”、用“红缨枪”打“毛贼”混为一谈。试想,现代作战,谁还可能将手持“机关枪”的机械化步兵与手持“红缨枪”的基干民兵强搭而成“混合队”,去迎击敌方的机械化“联合部队”?所以,苏-35的三代机属性,决定了其担负高端任务的局限性和让外销采购方的纠结性:“强盗”太强打不了、“毛贼”太弱没必要。
其次,苏-35已近三代机极致,后续改进和外销空间小。理论上,苏-35的无源相控阵雷达可以升级至技术比较成熟的有源相控阵雷达,以继续提高其探测距离和目标管理能力;还可换装推重比更大、更利超音速巡航的发动机,以进一步提高机动性、巡航性;或可改进航电系统,使其更好地实现与其他作战平台和指挥系统互联互通。但随着四代机实战化、普及化,无论是俄罗斯本国还是可能采购的别国,作这样的决策都很难。何况,俄罗斯本国就已决定终止苏-35再改型。当然,如果撇开非军事性意义,仅从苏-35性价比来考虑,采购用以应急,以对付尚未纳入“作战链”的F-15、F-16或苏-27、苏-30、米格-29这类飞机等具体需求考量,赢得刚性需求国家采购的机会也不少。
一言以蔽之,苏-35好是好,可惜迎头撞上了四代机实战化、普及化。(王长勤 郑铁君 作者单位:军事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