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独特 堪称大器
无论是苏系列还是米格系列,人们对俄罗斯飞机都有一些直观印象,最突出的就是静看“大”:体量大、吨位大;动观“灵”:起飞着陆轻、空中特技绝。而把这些看似矛盾的东西揉到一起,正是俄罗斯人造飞机的骄傲。
苏-35被称为“终极侧卫”,说明它已把苏-27代表的俄式三代机推进极致。无需专业性评说,就凭其设计理念和技术实现路径,足见俄式战机的“特立独行”。
其一,求“实”而不避“嫌”。从苏联到俄罗斯,其武器装备设计者一直都“忠实”贯彻军方的一个重要作战理念,那就是一切为了实战。为了能实战,武器装备的设计可以不避加工制造上的“笨重”、“粗陋”之嫌。为了增大起飞重量,苏霍伊的设计人员在改进苏-27S时,又将翼展增加了0.6米,这使苏-35的体量看起来更大,但挂弹量、载油量也随之增大。
苏-35设有12个挂点,可挂载全谱系空空、空地、空海导弹和炸弹、火箭弹。为了延长续航时间,它增设了垂尾油箱,使机内燃油载量增加了20%。同时,还加装了空中受油系统,并一改苏-27系列不用副油箱的做法,专为苏-35增设了两个1800升副油箱挂点,使苏-35的航时、航程远超售给中印的苏-30MK。
为了减轻飞机自重,提高结构强度,苏-35重新设计了机身结构,采用了大量钛合金,使飞机的使用寿命可达6000飞行小时,约30年。为了提高飞行安全性,继续沿用了双发布局。为了提高飞机机动性,换装了117S大推重比矢量喷口发动机。这些“除弊”而不“避嫌”的实用性举措,可谓继承和光大了苏式飞机的实际、实在、实用、实战传统。
其二,求“新”而不唯“新”。从外观上看,苏-27全系列的气动外形都变化不大,以致不少观众很难从外型上直观分辨苏-27、苏-30、苏-35有何区别。事实上,这是苏霍伊设计人员对其飞机空气动力学特性的高度自信。
与之相反,为适应空战新变化新要求,苏霍伊设计人员坚持一代接一代地创新。为了打造顶级、高端三代机,苏霍伊设计人员不惜将部分四代机成熟技术“下放”给苏-35。据俄罗斯媒体报道,苏-35采用新型隐身材料,使其前视雷达反射面积较苏-27和苏-30下降了一个数量级,雷达截获距离下降一半。换装的117S大推重比矢量喷口发动机和四余度全数字三维电传飞控系统,更将苏-35的机动性推至现役其他飞机难以望其项背的程度。
苏霍伊公司对外宣称,为苏-35换装的无源相控阵雷达,探测距离超过400公里,可以同时探测30个空中目标,并对其中的8个目标制导攻击;可以同时探测4个地面或海上目标,并对其中的两个目标制导攻击。加装的R-73后射型空空格斗导弹、后视制导雷达和180度转向发射架,可实现指令式和自动式两种方式向后攻击。这种苏-35首开先河的后射近距格斗,其实用性远超必须先盘旋、跃升或筋斗式机动才能对头攻击的其他飞机。已经通过火控系统引导实现空空导弹回转180度再向后攻击的欧洲“台风”战斗机,经模拟空战对比也自叹逊色不少。
同时,苏-35还换装了先进的电子对抗系统和抗干扰数据链,使其电子战能力进一步提高。综合起来看这些创新而不唯“新”,赞誉苏-35是最接近四代机的三代机确实不为过。如果不考虑体系对抗因素,单就平台较量而论,苏-35对同代次的F-15、F-16、F-18和欧洲“台风”、“阵风”等三代机,甚至个别低端四代机,性能、功能都不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