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防御战略思想的伟大胜利
列宁指出:“革命的理论并不是谁臆想出来的东西,它是从世界各国的革命经验和革命思想的总结和概括中产生出来的。”积极防御战略思想反映了我们党领导武装斗争和军队建设的生动实践,折射出长期的军事斗争发展历史中如何选择正确道路的艰难历程,凝聚着几代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战略智慧,导演了中国革命战争史上一幕幕威武雄壮的活剧。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我军创造了以“诱敌深入”为核心的积极防御战略思想,形成以游击战为主的人民战争战略战术,粉碎了敌人多次“围剿”。红军从创立之日起就遭到强大敌人反复“围剿”。采取什么样的军事对策,党内存在严重分歧,多数人照搬俄国革命经验,主张进攻而否定防御。毛泽东、朱德在领导井冈山武装斗争的成功实践中,提出“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十六字诀。随着红军不断发展壮大,毛泽东在1930年10月进一步提出“诱敌深入”方针,领导中央红军粉碎敌人四次“围剿”,红军不断壮大,根据地日益扩展。“左”倾冒险主义在军事上执行消极防御路线,先是推行冒险主义和投机主义,继而采取保守主义和逃跑主义,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使红军损失惨重,几乎葬送了中国革命的前途。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我们党开始全面总结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毛泽东l936年12月发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精辟论述积极防御的精神实质和基本原则,标志着积极防御战略思想上升为理论形态,标志着一条正确的军事路线开始确立,并为广大指战员所接受。
抗日战争时期,我军提出“持久战”总方针,坚持“基本的是游击战,但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作战方针,取得了反侵略战争的伟大胜利。毛泽东在 1938年 5月发表的《论持久战》这篇气势恢宏的论著中,分析抗日战争敌强我弱、敌退步我进步、敌小我大、敌失道寡助我得道多助四个基本特点,并将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和战略反攻三个阶段,提出持久战的总方针,实行防御中的进攻、持久中的速决、内线中的外线,形成了积极防御战略思想的完整理论体系,从根本上否定了亡国论和速胜论的错误思想,为抗日战争胜利指明了正确方向。党领导人民武装广泛开展游击战争,开辟敌后战场,对敌作战12.5万次,消灭日伪军171.4万人,有力地配合了正面战场,充分发挥了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作用,赢得了近百年来民族解放战争的第一次完全胜利。这个时期,积极防御战略思想开始成熟。
解放战争时期,我军采取“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战略方针,夺取了解放战争的彻底胜利。针对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党及时作出从游击战向运动战的战略转变的战略决策,确立了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而不以保守或夺取地方为主的战略方针。毛泽东提出十大军事原则,开创形成实施战略进攻的新模式和一整套理论原则,积极防御战略思想得到全面丰富和发展。在积极防御战略方针指导下,我军在战略防御阶段基本上进行运动战,转入战略进攻后逐渐加强城市攻坚战和野战阵地攻坚战,进入战略决战阶段后采取大规模运动战与大规模阵地战相结合的作战形式。短短3年就消灭国民党军800万,以雷霆万钧、摧枯拉朽之势推翻了蒋家王朝的反动统治。原国民党将领郑洞国率部起义之后,认真学习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等军事论著,看到了一个前所未见的战略指导新境界,感叹太晚才读到毛主席的著作。
抗美援朝战争时期,我军继承发扬积极防御战略思想,粉碎美军攻势,稳定了朝鲜半岛局势,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在这场同世界头号强敌进行的现代化战争中,我军从战争中学习战争,取得了在现代条件下以劣势装备战胜现代化强敌的宝贵经验,积极防御战略思想又有了新的重大发展。我军在第一阶段采取以运动战为主与部分的阵地战、游击战相结合的战略方针,在第二阶段采取“持久作战,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通过先反后守、守中有攻的作战行动,以劣势装备战胜了以美国军队为主、由16个国家和地区的部队组成的所谓“联合国军”,迫使美国在“历史上第一个没有胜利的停战协定”上沮丧地签字。积极防御战略思想在境外作战中焕发出的灿烂光彩,为新中国亮相世界举行了一个光辉的“奠基礼”!二战名将蒙哥马利惊叹于毛泽东战略思想的博大精深和战争实践的卓越辉煌,他忠告世间的军事家们:“战略指导的一条禁律就是不要同中国打仗。”
新中国成立后,我军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历史阶段,对积极防御战略方针进行了充实、调整,科学指导军队建设和军事斗争准备,有力维护了国家主权、安全和领土完整。第一次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为应对美帝国主义可能的侵略,确立了“积极防御、后发制人”方针。第二次是60年代中期至 70年代初,面对美、苏、印、蒋“合围式”的军事威胁,确立“有顶有放,诱敌深入,纵深歼敌”方针。第三次是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初,重点应对苏联可能对我“三北”地区的大规模入侵,提出了“积极防御,诱敌深入”方针,后调整为“积极防御”方针。第四次是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根据邓小平关于“世界大战一时打不起来”的科学判断,提出“稳定北线,加强南线,强边固防,经略海洋”的战略指导。第五次是90年代初,针对两极格局终结和世界新军事变革兴起,制定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把军事斗争准备的基点放在打赢现代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上,提出以“遏制战争、打赢战争”为核心的战略指导。第六次是21世纪初,根据新的形势任务,充实完善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把军事斗争准备基点放到打赢信息化条件下的局部战争上,提出了应对危机、维护和平、打赢战争的战略指导。数次战略方针调整,为积极防御战略思想充实了新的内容,为国防现代化建设和军事斗争准备提供了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