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关键词:
中国台湾网  >   评论中心  >   海峡时评  >   文化社会

从Makiyo到凤飞飞:静默比喧嚣更有力

2012年02月20日 10:46:00  来源:中国台湾网
字号:    

  凤飞飞选择用最静默的方式告别人世、告别歌迷,却触发了广大的社会涟漪,引起了不同世代民众对那个年代美好记忆的深远怀念。台湾《联合报》19日发表社论指出,凤飞飞的骤逝能勾起民众如此强烈的共同追忆,说明歌声和人格典范的惊人力量。对比日前性质恶劣的Makiyo殴人事件,更是印证了:静默比喧嚣更有力。

  社论摘编如下:

  凤飞飞选择用最静默的方式告别人世、告别歌迷,却触发了广大的社会涟漪,引起了不同世代民众对那个年代美好记忆的深远怀念。近几年因为政治争扰与蓝绿对峙,台湾所谓“社会的集体记忆”似乎已逐渐风化消蚀;而凤飞飞的骤逝能勾起民众如此强烈的共同追忆,说明歌声和人格典范的惊人力量。 

  作为一名出身乡下的少女,她竭力争取机会展现自己天赋的歌喉;作为一名成功的艺人,她用声音来诠释时代、召唤听众、创造自己的风格;作为一个退隐的艺人,她相夫教子、爱惜羽毛、珍重歌迷。在面对人生的最后一刻,她选择不惊扰至爱的亲人和歌迷,跳脱所有世俗礼仪的羁绊,作了一次静默的完美告别。 

  凤飞飞选择以如此奇特的方式告别尘世,在死后40多天归葬故乡后才由律师公开其死讯,可见她的细腻、体贴与周到,也证明这位“歌后”比人们想象的更独特、更脱俗、更有见识。凤飞飞留在歌迷心中的形象,也将跳过她的病容,永远定格在她盛年成熟、亲切、愉悦中偶带忧伤的模样。 

  耐人寻味的是,凤飞飞过世的消息传出,瞬间扫掉了一周前台湾社会正为Makiyo一行殴人事件争辩的怒气与烦躁。两相对照,不仅艺人角色高下立判,也反射出当下台湾演艺圈日渐颓败的文化,值得深思。 

  Makiyo的重量自不足以和凤飞飞相提并论,Ma帮中几个女孩都是年纪轻轻出道不久的通告艺人,行径却如此嚣张,喝酒、闹事、说谎、乃至殴伤他人而毫无悔意,这不正是近年整个演艺圈文化、教养和价值堕落的结果吗?在综艺节目上,各路艺人不仅争相炫耀自己的酒胆酒量,还竞以夸耀酒后闹事丑态为乐;在这样的气氛感染下,艺人自恃舞台身分在街头斗殴逞凶,如何会有愧疚感? 

  进一步说,这也不只是个别艺人的教养问题,而是演艺圈从电视台、节目制作人、经纪公司到演艺人员的综合并发症。比起凤飞飞的年代,今天的电视早已充分开放、也免于政治的干扰,但勇于投资创作好节目的电视台却反而变少,大家一味挤在有限的商业空间中彼此模仿抄袭。在一窝蜂现象下,麻辣对呛、廉价笑闹充斥,歌手或艺人的专业才能不再受到尊重,也让艺人变得更缺乏自重。 

  近几年,有关艺人赌博、吸毒、不伦恋的新闻层出不穷,若干吸毒者更是屡勒不戒。尤有甚者,不少经纪公司为了争夺市场,手段也日趋低劣。包括许多无聊的花边、虚构的绯闻、无厘头的纠纷,都是经纪公司的营销手法,到了不问是非黑白的地步。以Ma帮踹人事件为例,几名当事人拒绝认错还反咬司机袭胸,据传即是出于经纪公司的主意。然而一个心中没有是非,不以争取社会认同为念的经纪公司,如何培养出受人尊重的艺人? 

  值得深思的是,凤飞飞退隐后定居在香港三十年,从未传出任何有关她的负面报道;可见,洁身自好才是艺人与八卦绝缘的不二法门。她能有充裕的空间保持自己身后事不沾尘俗,正得力于她的自重,和媒体与民众对她的尊重。相对的,那些极力想要讨好媒体、操弄新闻的艺人,不知自爱的结果,只会适得其反。 

  凤飞飞的静默告别,触发了几个不同世代民众对美好年代的共同怀念,这是一个艺人能留给社会的最大资产。不只是加工区女工,不只是出外求学的青年,包括眷村的妈妈们、办公室里的欧吉桑,都在凤飞飞的歌声里找到了共同的旋律和记忆,重温了那个有希望、有生命力的年代。我们不知道凤飞飞究竟用了多少努力来维持自己的歌声和形象,但今天这一刻,大家看到了它的价值。 

  静默比喧嚣更有力,在告别凤飞飞的时刻,印证了这句话。

 

浏览精彩评论 进入评论频道

[责任编辑:张洁]

海峡时评
深度幕后
七日视点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