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关键词:
中国台湾网  >   评论中心  >   海峡时评  >   文化社会

在台北看《色·戒》 与七分钟无关的八点体会

2007年11月05日 14:20:00  来源:
字号:    


  五、最感人情节——全场高喊“中国不能亡”。剧中,岭大流亡学生在港大演爱国话剧,结束时全场观众和剧中人一起高喊“中国不能亡”,一遍又一遍,非常催泪。不止一个台湾朋友坦陈,看到这一幕全身热血沸腾。只是不知,场内政治立场不同的其他观众作何感想?!
   
  六、城市的日新月异是电影人的恶梦。看到港大熟悉的教学楼和礼堂,暗自为李安庆幸。如果连这都没有,《色·戒》的香港背景,也只得一个假字可言。汤唯和女同学第一次与王力宏对话的那个楼,是我在港大时最喜欢的楼,有幸在里面上过几次课,听过几次讲座,没事也经常从里面穿过。作为称职的张迷,来了朋友,也总要带到这里拍几张照片。无他,因为这楼够旧,够有“张味”。不过,其他场景就不再是张爱玲的香港了,片中一个长镜头,除了港大的标志建筑钟楼之外一切都是虚的,因为钟楼下面已经是一片石屎(水泥)森林。李安到槟城拍来的香港,总觉得怪怪的,似乎阳光也不像香港的阳光,灿烂得有些刺眼。印象中,香港的天,就算是夏天最晴朗的时候,也是带点忧郁的。
       
  七、李安的眼光真毒。证据是选择了张爱玲的《色·戒》和汤唯。汤唯说过了,说说剧本。剧本剧本一剧之本,综观近年来国内大片导演的失败之作,原因都在剧本太烂,没有好本子好故事,再大牌的演员也无法力挽狂澜。唯一的捷径是改编名篇。张爱玲的小说中,《倾城》和《色·戒》的长度是最适合拍电影,拍的人果然都成功了。《色·戒》的题材有话题性,原著小说又写得象分镜头剧本,没人说不准冯小刚和陈凯歌拍,可他们就想不到去拍,反而把大把的银子消费在什么劳什子的《馒头血案》和中国版《哈姆雷特》上。当然也可能他们有难言之隐,那我收回我的批评。还有徐克张柏芝版的《蜀山传》,也是大牌云集不知所云的典范,连演了《卧虎藏龙》的章子怡也只能演个小配角,却仍是恶评如潮——徐克有什么难言之隐呢?
     
  八、结局的败笔。原著小说中,易先生对自己令美人临时变计的魅力是很有成就感的——“她还是真爱他的,是他生平第一个红粉知己。想不到中年以后还有这番遇合。”对自己下手不容情容情不下手的干脆也是有几分自得的——“她临终一定恨他。不过‘无毒不丈夫’。不是这样的男子汉,她也不会爱他。”

  所以回到家中,他不露声色,看着黑斗篷们打牌,“只是微笑”,“得一知己,死而无憾”——张爱玲式的异于常人的冷酷与嘲讽。
     
  然而李安的结局却太同于常人了。易先生很难过很暴躁,在办公室就怒了,虽然还是签了杀头的公文。回到家还跑到王佳芝的房间垂头丧气,被太太撞见,警告太太不许乱说乱动……这是李安的《色·戒》,不是张爱玲的。

(作者王尧 人民网记者)

 

[责任编辑:张弛]

海峡时评
深度幕后
七日视点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