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中的挑战
价格调整势在必行,并且按目前情形来看,一次到位的涨价方式几成定局。无论生产或是民生,遭逢如此大幅度价格震荡,“痛”是免不了的,然而各方以危机为转机,才能“痛”得值得。
岛内媒体报道,台当局已经紧急约谈几大超市和卖场主管,要求后者落实平抑价格措施。此举引来业者质疑,涨价源于当局调涨油电价格,商户经营必须随行就市,如今当局“挑起涨价,又要商家冻涨,这样怎么解释得通?”
也有“立委”对本报记者表示,不接受“经济部”涨价计划的说明。“没有对民生和经济受涨价冲击进行整体分析,怎么能端出一个涨价计划?‘经济部’也承认,台电管理上有问题,但问题至今没有检讨,就端出连盈余都计算在内的涨价计划,实在有些过分。”
台当局政策解释显然应该更加到位,倘若应变不力,将面临严重信任危机。
不过,就大小企业而言,“抗涨”也是调整经营思路的机会。台湾《联合报》介绍,知名面包师吴宝春尽量避免高温炉子冷却再重新启动,大大节约用电量,于是店内60多种面包,在涨价风潮中仍能维持原价,赢得顾客。这便是商家面对涨价反向操作的成功案例。
油电双涨,从来不是单纯的经济议题。它牵涉台湾社会上上下下,由此引起的纷争一时难以落幕。台湾社会如何走出涨价风潮阴影,从中得到什么经验和教训,值得观察。
[责任编辑:赵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