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首相菅直人日前在中国媒体刊登广告,对中国在日本特大地震海啸后所提供的支援表示由衷的谢意。文中用了“纽带”、“感谢”和“报恩”三个关键词,蕴含了东方文化中的人情、感恩等要素。
该广告的英文标题是“ThankyoufortheKizuna”(译为“谢谢您给予的情谊纽带”)。其中,“Kizuna”是个日语词,意为“纽带”,在日本汉语中写作“绊”。它原意指拴动物的绳索,被引申为剪不断的人情与亲情,含有十分浓厚的感情色彩。日本人在表达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时非常喜欢使用这个词:作家小杉健治的小说《纽带》被拍成电影,漫画家山川纯一的作品《纽带》深受喜爱,歌手松浦亚弥的歌曲《纽带》广为流传。前首相福田康夫曾主张把太平洋建成沿岸各国的“内海”,构建各国人与人之间心心相通的纽带。自民党总裁谷垣祯一最近也提出要用纽带的力量重建震后日本。这就不难理解菅直人为什么要把各国对日本的支援理解为“纽带”了。
除标题含有“感谢”一词外,广告中还有两处表示了“感谢”,一处是“由衷地说一声:谢谢!”一处是“再次道一声谢谢!”接受帮助后表示一下谢意,这不仅是礼节的问题,还是强化人与人之间“Kizuna”的举措。中日两国互致感谢的故事也不少。1923年关东大地震后,中国人曾广募捐款进行援助,当时日本也专门派遣“国民代谢团”来华答谢。中国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日本救援队的表现给中国人民留下了深刻印象,中国政府也郑重表示了感谢。
感谢的延伸是报答,菅直人在广告中表示,要“报答世界各方人士的温馨援助”。在日文原文中,使用的是“报恩”一词。古人说:施恩勿记,受恩勿忘。在日本,“报恩”又与一个童叟皆知的故事有关:一对老人救了一只被猎人套住的仙鹤,后来仙鹤化作美丽的姑娘,用身上的羽毛织出锦缎,让老人去卖,老人由此变得富裕。“仙鹤报恩”的故事据说就来自中国的古代传说。比如中国的“白鹤衔珠”一词,讲的就是一个人悉心照顾了一只被射伤的白鹤,白鹤伤愈飞走后,曾衔明珠回来报答救命之恩。可见中日两国在感恩方面有着共同的文化背景。
有帮助就会有感谢,有感谢就会有感恩。这样的互动链条,会形成人与人之间的感情纽带。中国和日本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两国之间有着割不断的历史和文化纽带。人类同乘一条船。当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的“Kizuna”越来越牢固时,我们共同搏击风浪的能力会越来越强。(廉德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