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24岁淘宝女店主过劳死的消息传遍了微博和论坛。知情人称,这位店主叫艾珺,浙江杭州人,原打算今年10月结婚,没想到7月17日在睡梦中去世。昨天艾珺的不少朋友都发微博哀悼,网友也纷纷叹息:事业再重要,也不能透支自己的生命。(7月19日《现代快报》)
余秋雨先生在《家在龙华》一文中,用了“人越来越瘦,学术论文越发越多,脸色越来越难看,文章越写越漂亮”来描述好友;平实朴素的语言,同样打动人心。通过这篇文章,当时还是高中生的我,第一次接触到“过劳死”这个概念。不论是尘埃落定的“入职半年25岁女硕士猝死”,还是新鲜出炉的“24岁淘宝女店主去世”,不管我们喜欢不喜欢,不管我们愿意不愿意,“过劳死”依然是一个不可回避的社会话题。
“过劳死”是一个舶来词,由日本学者首先提出,最早出现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经济繁荣时期,主要是指由于过度的工作负担,导致高血压等基础性疾病的恶化,进而引起脑血管或者心血管等急性循环器官障碍,从而使患者陷入死亡状态的一种社会医学现象。从字面意思上看,“过劳死”是生理根源、心理根源共同作用的结果。
从生理层面上看,人抗拒外部压力是有限度的,一旦超过了临界点,不论身体素质如何优秀,都会出现生理上的病态。从心理层面上讲,不论是焦虑心理,还是挫折心理,抑或成就动机,都会累积紧张情绪,加剧身体的负担,最终导致“不堪重负”。除了这两种个体因素,“过劳死”的社会根源有哪些?
在现代社会,上紧了发条的匆忙步履,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时间上的冲突,角色上的模糊,裹挟了人们太多的喜怒哀乐。在争分夺秒的工业生产里,在起早贪黑的职场生态中,快速的生活节奏,沉重的生活压力,在经年累月中完成了对劳动的异化。劳动只是一种手段,人只是一种工具,人在劳动的过程中丧失了主体性。
此外,不健康的生活方式进一步加剧了“过劳死”。作为一种新兴的商品交易方式,淘宝卖家的一个特点就是工作和生活的高度重合。加班加点早已习以为常,吃饭、睡觉没有规律更是家常便饭。已经订婚的女店主因为连续熬夜“过劳死”,青春靓丽的容颜,是她留给这个世界不变的记忆。
有人说,“过劳死”是对当前流行的“前辈子以命换钱,后辈子以钱换命”的生动注解。当抱恙的身体遭遇异化的劳动,“过劳死”便悄悄地埋下了种子。如何实现生命本位和社会资本的平衡,如何厘清工作与生活的关系,是摆在我们每一个人面前的现实考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