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伊吾县盐池镇寄宿制学校有一名哈萨克族教师塞尔山?加汗,他二十多年如一日,悉心给农牧区的孩子们传授知识,无微不至地照顾他们的日常生活,用真心和真情爱护着每一个学生。为了不让一个孩子失学,他走遍了盐池每一个牧场,把牧场上放牛、放羊的孩子们带回校园。他自觉维护民族团结,在平凡的岗位上干出了不平凡的业绩。2015年3月,塞尔山?加汗荣登“中国好人榜”。(8月18日 光明网)
笔者从小生长在中西部农村,对乡村教师有着很深的感情。乡村教师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用心血点亮了偏远落后地区的“庠序灯光”,让许多农家子弟有机会走出大山。 在经济市场化、人口流动化的当下,丰盈乡村教育的内核,增进均衡教育的希望,依然离不开教育从业者的细节推动。
去年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与北京师范大学师生座谈时,提出了“四有”好教师标准。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遇到“坏老师”则是人生的不幸。“中国好人”塞尔山?加汗将“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发挥得淋漓尽致。不论是将学生带到自己家里无偿补课,还是给学生买棉袜子、新鞋子,抑或带着学生到医院看病,正是有了“仁爱之心”,塞尔山?加汗才会给予学生如此多的爱与关心。
伴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过渡,“知识改变命运”的显示度下降、周期性变长,利益固化、阶层封闭让“知识无力感”、“读书无用论”有了生存空间。而在“重养轻教”等传统观念的裹挟下,农牧民对知识的渴望不强烈,对让孩子上学的认同程度不高,学生辍学经常发生。为了不让一个孩子失学,塞尔山?加汗像张艺谋导演的电影《一个都不能少》中的代课老师魏敏芝一样,利用假期走遍了学校周边的每一个牧场,每一个学生的家,实现了学校里的孩子一个都不少。
实际上,“一个都不能少”并非塞尔山?加汗的角色义务,而是他的自我要求;“一个都不能少”的背后,隐伏着他的文化认同和价值追求——只有拔亮教育这盏希望之灯,孩子们的未来,才会多一些人生突破的可能性。
正如李克强总理所言,“教育公平具有起点公平的意义,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可以使人们通过自身努力,提升参与平等竞争的能力,这有助于促进社会纵向流动”。通过教育,让农家子弟“人生出彩,梦想成真”多一些渠道,全社会才会更有生机和活力。
塞尔山?加汗不仅是一个好教师,也是民族团结的“使者”。不论是在工作中教育不同民族的学生团结友爱,还是坚持照顾一位孤寡汉族老人,抑或挨家挨户宣讲民族团结,他用自己的所作所为赢得了人们的尊重、信任,在平凡的世界里书写不平凡的人生。用自己的光和热,点亮并温暖别人的世界,正是“中国好人”塞尔山?加汗带给我们的启示。(杨朝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