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台湾“自造潜艇计划”的重要推手黄曙光请辞台当局安全会议“咨询委员”获准。随之而来的是,台军首艘自造潜艇“海鲲号”议题再次引发岛内社会关注。舆论质疑,进度一再拖延的“海鲲号”能否依照合约在11月完工交付?所谓“自造潜艇”真如民进党当局吹嘘的那般厉害吗?
2016年,民进党当局启动自造潜舰计划,但从设计到造舰却一路艰辛。首先是人事变动频繁。作为承建单位,台船公司两任董事长郑文隆、黄正弘接连离职,如今由陈政宏接掌。再加上“总舵手”黄曙光请辞,一连串的人事异动,增加外界疑虑。台媒指出,三位重要人物的离开,从中可窥见台军潜艇自造的不顺利。值得注意的是,原本传出“海鲲号”于9月30日进行第四次海试。不过,台船方面已确定无法如期举行。有台军方人士称,黄曙光在这个时间节点请辞颇为巧合,颇有负起政治责任的意味。
其次,“海鲲号”潜艇建造进程不断延宕且状况不断。资料显示,台军首艘自造潜艇于2015年立项,2019年启动建造。2023年9月,台湾地区前领导人蔡英文主持所谓“命名暨下水典礼”。不过,该典礼是在陆地上进行,“海鲲号”全程未沾一滴水,当时被网友讽刺为“没有水的下水典礼”。而且当天“海鲲号”潜艇竟没有安装光学潜望镜,连台军方内部官员也对此感到吃惊。此外,原定今年4月的海上测试,因“部分项目未达安全条件”仓促延期;6月17日,“海鲲号”潜艇进行第3次浮航,回来以后进干坞,到9月2日出来,整整在干坞停了88天。有分析指出,“海鲲号”潜艇屡次推迟海试显示,它的基本性能可能不符合设计要求,才会额外花费时间改进。
第三,所谓“自造”实际却是“外包”。“海鲲号”潜艇表面上号称“自制”,实则靠台湾自身实力仅能完成潜艇外壳浇筑,多数主要关键任务系统和子系统都由“外包商”提供。台媒此前报道称,台湾潜艇研制70多项核心技术依赖进口,小到潜望镜、声呐,大到动力系统,均需仰人鼻息。美国一家国防科技公司销售代表称,他们提供了很多产品,包括舰上光电、电子战支持措施、雷达和通信桅杆,以及统合通信系统和综合平台管理系统等。此外,潜艇最重要的水下作战工具也有来自美国军火商的球形声呐系统。至于在战斗系统方面,“海鲲号”采用的是美国洛马公司的系统,并将采用美制鱼雷。
“海鲲号”被民进党当局吹嘘为台湾“防务自主”的象征,但至今未展开潜航测试。赖清德上任后,除了要求加快“海鲲号”研制速度外,还决定后续7艘自制潜艇在15年内一次性完成,总预算达3152亿元新台币。然而,“海鲲号”至今却还是“能浮不能潜”。岛内舆论已看清,所谓潜艇自制完全是消耗民脂民膏的面子工程,更是民进党巧立名目的污钱工程。有媒体指出,这样一艘只能在浅水下潜的“纸潜艇”,却让“台独”分子视为宝贝、大肆狂欢。
民进党当局为“以武谋独”不惜耗费巨额财政资金,却忽视台湾民众的实际需求。这些钱财本可用于改善民生、发展经济,却被浪费在注定失败的潜艇自造上。从目前“海鲲号”的表现来看,后续舰的建造也充满不确定性。
“海鲲号”潜艇从立项到建造过程中的种种乱象,是民进党当局“以武谋独”的真实写照。这场自欺欺人的闹剧,只会让台湾陷入更加危险的境地。正如国防部发言人所说,民进党当局“以武谋独”完全是自寻绝路。造再多的武器,买再多的装备,都是劳民伤财、装点门面。“海鲲”如果用于“以武谋独”,则早晚都是解放军的网中之鱼。(文/郭大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