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概况、项目装备
历史概况
羽毛球最早的起源可能源自于中国的踢毽子,大约在西元前5世纪中国人就已经流行踢毽子运动,后来就有人把用脚踢改为拿个拍子打,这就是最早的羽毛球,已经有约2000年的历史。随著时间的沿革,打毽球也在亚洲的日本、印度及欧洲的古希腊地区流行,17世纪在欧洲更发展成普受儿童欢迎的运动,欧洲各国皇室贵族跟着玩起这种运动,称为Jeu de Volant。
在印度,一种类似现代羽毛球的运动叫做Poona,在19世纪中叶非常流行,驻扎在印度的英国军人学着玩,也把这种运动带回英国本土,逐渐也进入皇室成为贵族们的休闲运动之一。
现代羽毛球运动诞生于英国,大约在1800年左右,由网球派生而来。现今的羽毛球场地和网球场地仍非常相似。1870年,出现了用羽毛、软木做的球和穿弦的球拍。1873年,英国公爵鲍弗特在格拉斯哥郡伯明顿镇的庄园里进行了一次羽毛球游戏表演。从此,羽毛球运动逐渐开展起来,“伯明顿”即成了羽毛球的名字,英文的写法是“Badminton”。
羽毛球1972年曾经成为慕尼黑奥运会的表演项目,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上羽毛球首次成为正式比赛项目,比赛项目包括两项单打和三项双打,印尼、中国和韩国是这个项目中的巨人。
项目装备
羽毛球可由天然材料、人造材料或混合制成。有16根羽毛固定在球托部,重4.75-5.50克。比赛时,运动员隔网站立,用球拍击打羽毛球,争取球落在对方场地或对方击球失误。
球网由粗绳结成,着有颜色,上有网眼。球网两端则有两根立柱支撑球网。
羽毛球场地长13.4米,单打场地宽5.18米,双打场地宽6.10米。奥运会羽毛球场地净空高度必须在12米以上,场地必须是铺在有弹性的木地板上面的塑胶羽毛球场地。场地灯光需来自场地边线1米以外12米以上的高度,亮度至少平均为1200勒克斯(Lux)。
场地四周墙的颜色必须为深色。场地风力不大于0.2米/秒。在一个馆内同时有两块或两块以上场地进行比赛时,场地需平行安置,端线朝向主席台,并编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