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过《红楼梦》的人大概都记得这么一段:黛玉走过梨香院,听见墙内笛韵悠扬、歌声婉转,唱到“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如花美眷,似水流年”,黛玉一听之下“感慨缠绵”,“不觉心动神摇”、“如醉如痴,站立不住”,“心痛神痴,眼中落泪”……而令黛玉如此感慨震动的曲子,便来自《牡丹亭》。
“上承《西厢》,下启《红楼》”的《牡丹亭》,自1598年诞生至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其间曾被昆、京、平等多个剧种改编并搬上舞台。即将于2006年1月6日-8日来到深圳演出的青春版昆曲《牡丹亭》,是文学大师白先勇集合内地著名的昆曲表演艺术家、台湾一流的创意设计艺术家而对《牡丹亭》所作的一次全新再现,在香港、台湾及内地的苏州、上海等地巡演时,都让当地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痴迷不已,据说首次在台北演出时,恰逢冬日天寒风骤,但露天剧场中的许多观众硬是用外套包住头坚持看下来整整3个小时的演出。
《牡丹亭》以“情”而不朽
《牡丹亭》又名《还魂记》,传奇剧本,明代戏曲家、文学家汤显祖作。被称为“东方莎士比亚”的汤显祖与莎翁恰恰在同一年去世,他生前作品以“临川四梦”最为著名——《紫钗记》、《还魂记》(即《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其中以《还魂记》即《牡丹亭》最为脍炙人口。随即,《牡丹亭》被改编为昆剧,坊间争相传唱,一时家喻户晓。
几乎众所公认,《牡丹亭》的魅力在一“情”字。汤显祖在第一出《标目》里便开宗明义:“世间只有情难诉”,而《牡丹亭》的“情”之奇,本源于“梦”——南安太守杜宝之女杜丽娘偕侍女春香游园解闷,梦中和书生柳梦梅相爱,醒后感伤致死。三年后柳梦梅至南安,发现杜丽娘画像,深为爱慕,杜丽娘感而复生,两人结为夫妇。
当日《牡丹亭》一出就“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更在曹雪芹写《红楼梦》时给予启发,据说“大观园”便来自“游园”,宝玉的姐姐妹妹便来自《牡丹亭》中的“花神”……《牡丹亭》不论在当时还是后世都有极大的社会影响,特别在女性中引起很大的共鸣,在明代就有娄江女子感动于杜丽娘身世,17岁幽怨而终;又有杭州女伶饰演杜丽娘时,在舞台上身临其境而气绝身亡。另一位相传名为小青的女子则题诗“冷雨幽窗不可听,挑灯闲看《牡丹亭》。人间亦有痴于我,岂独伤心是小青”,由这些可见《牡丹亭》永恒的魅力。
《牡丹亭》能够给人强烈的感染,并非由于剧本辞藻华美、更不是才子佳人屡经波折而终于大团圆的结局,而在于《牡丹亭》塑造了一个传奇、一个神话,一个至情至性的故事。杜丽娘对一个素未谋面的“梦中人”一见倾心,从而相思至死,化为魂魄之后情却未死,在“梦中人”的呼唤声中回到阳世,并最终死而复生——爱情的魔力可以让人生,让人死,让人又死而复生——“情不知所起,一往情深,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汤显祖在《牡丹亭》中对人类执着追求自由、幸福、理想进行了讴歌。
曾以小说《游园惊梦》向《牡丹亭》致敬的白先勇这样叹道:“世上的爱情故事虽多,但都只是‘人间情’,真正做到不朽、永恒、一种人类最高的‘情’上面的追寻的,惟有《牡丹亭》!如果要给《牡丹亭》定位,它可能是中国抒情文学传统里从《诗经》、《楚辞》一以贯之的巅峰。”
四大名旦争相“游园”
白先勇第一次看《牡丹亭》是在半个多世纪以前,那是1946年,抗战胜利后不久,9岁的白先勇随家人来到上海,在美琪大戏院看梅兰芳和俞振飞的昆曲演出。那次梅俞两位大师演出的曲目为《思凡》、《刺虎》、《断桥》和《游园惊梦》。是时白先勇十岁,第一次接触昆曲。虽然“一句也听不懂,只知道跟着家人去看梅兰芳。可是《游园惊梦》中那一段《皂罗袍》的音乐,以及梅兰芳翩翩的舞姿”,却深深地印在了他的脑海里,并从此使他与昆曲、更与《牡丹亭》结下了“半生缘”。
这一次使白先勇烙下不灭印象的演出,便是身为“四大名旦”之首的梅兰芳在抗战期间息影八年后复出,与“昆生泰斗”俞振飞的第二次联袂演出《牡丹亭》。虽然身为京剧名旦,但梅兰芳那次演出的戏码却全是昆曲,其原因固然有技术因素,但却足见梅兰芳对《牡丹亭》情有独钟。而梅兰芳与俞振飞搭档演出《牡丹亭》足足有三次。初次在1934年,演出《牡丹亭》中的《游园惊梦》。第二次在1946年,据说票价叫到“一张票一根金条”。第三次在1959年,被北京电影制片厂拍成影片,在剧中为梅俞两位大师配戏的“花神”们日后都成为了昆剧的名角。
民国以来,“梅、尚、程、荀”并称“四大名旦”,引领菊坛风骚。四人虽以京戏著称,却也娴熟于昆曲,均分别演过《牡丹亭》中的戏出。其中程砚秋精研唱腔,得力于昆曲颇多。1923年,19岁的程砚秋与21岁的俞振飞合作演出《游园惊梦》,轰动上海滩。而荀慧生以擅演小家碧玉著称,唱腔、念白多有创新之处,熔青衣、花旦、闺门旦、刀马旦于一炉,他曾经在《闹学》中饰演杜丽娘的侍女春香。至于尚小云,则以嗓音圆润、演技刚健取胜,于昆曲多有浸润,却不常演出,尚小云曾与李世芳合演《游园惊梦》,二人分饰杜丽娘与春香,非常难得一见。
(来源:深圳商报)
编辑:皇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