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文

时间:2013-10-21 13:19   来源:湖北省人民政府网站

  文化遗产

  世界文化遗产 武当山古建筑群 位于湖北丹江口市武当山风景区内,始建于唐贞观年间(627∽649年),宋、元时进行规模建筑。明代早期,明成祖朱棣为鼓吹“君权神授”,将武当山道场辟为皇室家庙,永乐十年(1412年),朱棣派遣隆平侯张信、驸马都尉沐昕、工部侍郎郭进等500多名官员为钦差,率领军民工匠20万人,历时12年,建成8宫、2观、3 6庵堂、7 2岩庙等33组建筑群,总建筑面积达160万平方米。明嘉靖年间又大规模维修和扩建。明代200多年间,每一位新皇帝登基都照例对武当山许以各种特权,并直接委派内臣代表皇帝对武当山进行管理,使武当山古建筑群保存完好,成为天下第一。明末清初, 部分建筑毁于战乱。武当山古建筑群现存较完好的古建筑129处,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占地面积100多万平方米。著名的建筑有金殿、太和宫、南岩宫、紫霄宫、复真观、玄岳门等,重要的建筑遗址有玉虚宫遗址、五龙宫遗址等。其中, 金殿、南岩宫、紫霄宫、玄岳门、玉虚宫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4 年,武当山古建筑群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显陵明代皇陵 位于湖北省钟祥

  市郢中街道办事处皇城村松林山。中心地理坐标:东经112°37'50″—112°38′09″, 北纬31°12′20″—31°13′。陵区面积约50 万平方米。为明世宗嘉靖皇帝生父朱佑杬和生母蒋氏的合葬墓。显陵平面为呈金瓶形状,布局按帝制“三朝两宫”式和“天子五门”制式排列;四周环黄瓦朱墙,墙高6。5米,厚1。9米,周长4730 米。逻城内陵墓建筑平面布局按中轴线排列,依次为新红门、大红门、碑亭、华表、神道、石象生、棂星门、神龙道、内明塘、棱恩门、棱恩殿、二柱门、十五供、方城、宝城,九曲河蜿蜒其间,河上以五道御桥相连。宝城共两座,平面呈“8”字形。两座宝城上共有向外悬挑的散水螭首16个,设计精巧,为独特的排水系统。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古文化遗址

  鸡公山旧石器时代遗址 位于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区郢城镇郢北村。面积约1000平方米。是中国首次发现的平原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居住遗址。1986年修建宜黄公路时发现, 1992年发掘。文化层厚0.6米∽0.75 米,分上、下两层。上文化层,年代距今约2万∽1万年,为含锰较多的黄色亚黏土,厚0.1米∽0.25米,出土石制品近500件,大部分是采用石英、煫石及石英岩打制的小型刮削器和尖状器。下层文化层,年代距今约5万∽4万年,为含锰较多的棕红色亚黏土,厚约0.5米,是该遗址的主体部分,发现5处由砾石围成的圆圈及脚窝遗迹。石圈外径约4米, 圈内面积5平方米∽8平方米,放置有少量尖状器和砍砸器。据推测,应为当时人类居住的圆形窝棚遗迹。其南部有两处石器加工区,出土有刮削器、砍砸器等石制品和石锤、石砧等石器加工工具,以及大量石核、石片等。该遗址的考古发掘资料首次揭示出旧石器时代不同文化类型的多层叠压关系,首次发现了在距今约5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人类在平原上的活动遗迹,具有重要的考古价值。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屈家岭新石器时代遗址 位于湖北省京山县屈家岭村西100米,青木档河和青木河交汇的台地上。面积约300万平方米,文化层厚约3米。为“屈家岭文化”命名遗址。1954年修建石龙过江水库,进行文物调查时发现, 1955年、1956年、1 989年发掘。发现有房基、墓葬、窖穴等遗迹。房基呈长方形,地面多用红烧土块铺筑,红烧土内发现有密结成层的大量粳稻稻谷壳。居住面有的筑成高出地面的土台子,上有成排对称分布的柱洞,为地面式建筑。成人墓多为单人土坑葬,儿童采用瓮棺葬,有多人合葬和拔牙等奇特葬俗。出土石器以磨制为主,有斧、凿、铲、锛、镞等。陶器以泥质灰陶为主,泥质红、黑陶次之;纹饰有弦纹、篮纹及镂孔、彩绘;器形有鼎、罐、壶形器、碗、三足碟等。出土器物以彩陶纺轮、双弧形折壁陶器、彩绘黑陶和蛋壳彩陶最具特色。屈家岭文化广泛分布于湖北省境内的江汉平原、西北山地以及豫西南邻鄂地带, 文化面貌具有极为浓厚的地方色彩。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盘龙城商代城址 位于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滠口街道办事处叶店村盘龙湖南。面积约110万平方米,由盘龙城城址、李家咀遗址、杨家湾遗址、楼子湾遗址、王家咀遗址、杨家咀遗址组成,为商代在南方建立的重要方国城址。1954年文物调查时发现, 1963年试掘, 1974年、1 976年发掘。盘龙城城址在遗址群的东南部,为商代文化中心区。坐落在府河北岸的台地上,其东面和东北面为盘龙湖,西面和西北面为丘陵岗地,南面为府河。城址平面略呈长方形,南北长约290米,东西宽约260 米。城垣夯筑,外坡陡峻,内坡较缓, 宽21米∽22米,残高2.5米∽3.3米,夯层厚8厘米∽10厘米。四垣中部各设有一门。城垣外有宽约14米、深约4米的护城河遗迹,在南部护城河中有桥桩柱穴。城内东北部发现三座前后并列, 坐北朝南的大型宫殿基址。已发掘两座,保存有较完整的墙基、柱础、柱洞和阶前散水,平面布局与文献记载的“前朝后寝”相符。其中1号宫殿基址面阔39.8米,进深12.3米,是一座外设回廊、内分四室、木骨泥墙的“茅茨土阶”式高台寝殿建筑;距1号宫殿基址以南13米的2号宫殿基址面阔27.5米,进深10.5米,是一座两侧开门的厅堂式建筑。城外有平民居址、手工作坊遗址及墓地等。主要分布在:城外西面的楼子湾,北面的杨家湾、杨家咀,东面的李家咀,南面的王家咀。其中李家咀遗址面积约10万平方米,文化层厚约1米,发现有灰坑、墓葬等,是贵族墓的主要集中地。以李家咀2号墓最为重要,该墓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设有腰坑,墓底南北长3.77米,东西宽3.4米,残深1.41 米。墓内殉葬3人,随葬器物达77件。盘龙城遗址出土铜器有鼎、盂、鬲、簋、爵、觚和钺、镞、戈等,陶器以夹砂灰陶为主,有少量泥质黑皮陶;纹饰有绳纹、方格纹;器形有鼎、鬲、缸、大口尊、豆、瓮勺、长颈壶等。其中高85厘米的铜大圆鼎、长41厘米的铜夔龙纹钺、长94厘米的玉戈等,都是中国文物中极为罕见的珍品。1988年被国务院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铜绿山古铜矿遗址 西周至汉代矿冶遗址位于湖北省大冶市西北3公里。面积约250万平方米。地表覆盖有厚数米、重约40万吨的古代铜炼渣,是中国古代铜矿的重要开采地。铜绿山, 根据清修《大冶县志》载:“山顶高平, 巨石对峙,每骤雨过时,有铜绿如雪花小豆点缀土石之上,故名。”遗址于1973 年大冶有色金属公司铜绿山矿在进行露天开采时发现,古矿井大多处在花岗闪长斑岩和大理岩的围岩蚀变带和破碎带内。1973年∽1979年多次发掘, 清理出西周至汉代不同结构、不同支护技术的数百口竖井、斜井、盲井和百余条大小平巷等采矿遗迹。同时清理出8座春秋时期的炼铜竖炉,炉体用红色黏土、石英砂、铁矿粉、高岭土等夯筑而成,高约1.5米,由炉基、炉缸、炉身组成。炉基位于当时地面之下,中间设有“一”字形或“丁”字形风沟。炉身设鼓风口,炉壁厚0.4米。炼炉周围发现有工棚遗迹和石砧、石球等碎矿工具及加工过的矿石、铜块等。遗址出土有铜斧、铜锛、铁斧、铁锤、铁锄、木铲、木搥、木辘轳、船形木斗等生产工具及陶、木质生活用具,共计1000余件。铜绿山古铜矿遗址年代久远,延续时间长,规模宏大,保存完好,内涵极为丰富。其先进的开采方法、合理的炉体结构、炉渣含铜量低均体现了当时矿业技术的成就。1982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文化名城

  荆州 位于湖北省中部偏南,地处长江中游,江汉平原西部,南临长江,北依汉水,西控巴蜀,南通湘粤,又称江陵。从春秋战国到五代十国,先后有34代帝王在此建都,历时515年。春秋战国时曾为楚都城,秦置南郡,汉置江陵,唐为江陵府,明、清为荆州府治所,是我国历史上的名城重镇。江陵地理位置重要,水陆交通方便, 三国时诸葛亮称它“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江陵气候温和,物产丰富, 经济发达,是长江流域的重要商业城市。荆州城内的古物古迹很多,著名的有楚纪南故城遗址、八岭山古墓群、明代城垣,以及元妙观、太晖观等古建筑。1982年2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武汉 位于湖北江汉平原东部,长江中游,别称江城。市区由隔长江和汉水鼎立的武昌、汉口、汉阳三镇组成。龟山和蛇山雄踞大江南北,其形状使武汉成为长江中游的咽喉,南北交通的枢纽,素有“九省通衢”之称。武汉历史悠久,自商周、春秋、战国以来即为重要的古城镇,盘龙城为中国最古老的城市之一。宋、元、明、清以来就是全国重要名镇。武汉还是革命的城市。辛亥革命武昌起义、“二七”大罢工、“八七”会议等都发生在这里。现存的革命遗址、名胜古迹有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二七罢工旧址、八七会议会址、向警予和施洋烈士墓及胜象宝塔、洪山宝塔、归元寺、黄鹤楼、东湖风景名胜区等。1986年12 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襄阳 位于湖北省西北部,汉水中游。为中国历史最悠久的地区之一。远在60万年前,人类已在此繁衍生息。襄阳以地处襄水(今南渠)之阳而得名。襄阳筑城于汉初。自东汉献帝初平元年(190年)荆州牧刘表徙治襄阳始,襄阳历来为府、道、州、路、县治所。襄阳交通发达,自古即为交通要辏,素有“南襄隘道”、“南船北马”、“七省通衢”之称,历来为南北通商和文化交流的通道。襄阳文物资源丰富,园林较多,城西的隆中山为“三顾茅庐”、“隆中对”的发生地,现有邓城、鹿门寺、夫人城、隆中诸葛亮故居、多宝佛塔、绿影壁、米公祠、杜甫墓、习家池等胜迹。1986年12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随州 位于江汉平原与中原之间的过渡丘陵带。是“西通宛洛,南达吴越,地当荆豫要冲,扼阻襄汉咽喉”的鄂北重镇。传为神农小牛耕耨之乡,以烈山氏后代著称。西周封为姬姓随国, 春秋时其地域为随、厉、唐等国,战国末楚灭随,并厉、唐设置随县,秦汉因袭, 隶属南阳郡。西魏时升随为州,唐、宋、元,明、清均置州,中华民国降州为县。现存名胜古迹有文峰塔、岁公桥(李公桥)、烈山神农洞遗址、烈山神农碑、陕西会馆铁旗杆。古城保存有一段土筑城垣、汉东楼和护城河遗迹。城郊保存了大批古墓葬和古文化遗迹,其中著名的曾侯乙编钟等珍贵文物出土于城西郊的擂鼓墩。唐代李白、北宋欧阳修曾游居于此。抗战时期,新四军第五师在随南九口堰建军。李先念等于此通电就职,保存有新四军五师司令部旧址。1994年1月4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钟祥 位于湖北省中部,汉江中游,面积4488平方公里,居湖北省第四位,人口105万人,是楚文化发祥地之—,有文字记载历史长达2700多年, 春秋战国时称郊郢,系楚国陪都,明朝时是全国三大直辖府之一承天府所在地。有“大地博物馆”美称。悠久的历史, 孕育了光辉灿烂的楚文化,造就了楚辞文学家宋玉、楚歌舞艺术家莫愁女等一批在历史上产生深远影响的人物;明嘉靖皇帝曾发迹于此,构筑了全国最大的单体帝陵——显陵和气势恢弘的明代建筑群。显陵,原名献陵,是明嘉靖皇帝的父亲朱佑杬、母亲蒋氏的合葬墓, 是中南六省惟一的一座明代帝陵。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有国家级大洪山风景区,国家级大口森林公园等自然景观, 特别是黄仙洞2万多平方米的喀斯特地貌为世界罕见。1994年1月4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编辑:郭庆娜

相关新闻

图片

本网快讯

热点新闻

奇闻趣事

两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