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台湾主流媒体团走进永济 登楼赏景寻根祖文化

2016-09-21 10:37:00
来源:中国台湾网
字号

台湾媒体团在鹳雀楼前合影。

台湾媒体团在鹳雀楼前合影。(中国台湾网 刘畅 摄)

  中国台湾网9月20日永济讯 (记者 刘畅)继昨日探寻关帝文化后,由山西省台办主办的“根祖文化、民俗文化”行活动持续发力。20日,台湾主流媒体专访团参观完舜帝陵后,专赴永济参观鹳雀楼、黄河铁牛馆以及普救寺等历史文化景区,继续探寻华夏根祖文化。

  北枕孤峰,南对条山,右缠黄河玉带,左拱香山瑶台,舜帝陵在环抱中而生。沿着舜帝大道,巨石雕刻的舜帝抚琴像首先映入眼帘,再往前走,千年古柏生死相依、山门气势雄伟,令人叹为观止。如此灵物,俱以其巍峨、壮观、古朴、大气的英姿为舜帝陵庙做了浓墨重彩的烘托。整个陵区威严肃穆,王陵气势尽显,陵后为皇城,正殿内舜帝塑像正襟南面,身着衮服,神态庄严。参观过程中,一块“舜帝后裔遍五洲”的牌匾吸引了专访团的目光,媒体团记者们纷纷将自己的姓氏与之相对照,不少台湾记者惊喜发现自己是舜帝的后人,纷纷表示在这里真正找到了自己的“根”。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鹳雀楼引入眼帘,参访团记者们便不约而同高声吟诵起这首为大家耳熟能详的古诗来。作为中国四大名楼之一,鹳雀楼自有独特之处,其内部陈设以黄河文化和河东文化为主题,时代跨越中华上下五千年,一系列浮雕、壁画、微缩等景观图以不同的形式生动阐述了人类文明最早的发祥地之一——黄河的悠长历史。尤其是二层悠远流长板块,通过对舜耕历山,大禹治水,嫘祖养蚕,冶铁技术、治盐工艺的形象展示,切实展现了华夏根祖文化的辉煌历史。台中广播北区记者陈劲豪被眼前的宏伟景观所震撼,动情地告诉记者,“我慕名而来,一直想亲眼看看王之涣诗中的鹳雀楼到底是什么样子,今天终于如愿了。”

  距离鹳雀楼不远处,便是蒲津渡遗址。遗址出土文物黄河大铁牛为“天下黄河第一桥”蒲津桥的桥头地锚,铁牛造型精美,威武雄特,铁牛旁各有一铁人牵引,分别代表维、蒙、藏、汉四个民族,象征民族大团结。稍显遗憾的是,铁牛表面有点点锈迹,据说用手多摸铁牛表层,会减缓生锈速度,对铁牛起到保护作用。参访团成员闻之,纷纷伸出双手抚摸铁牛表面,为保护铁牛尽自己的一份力。

  “实物建筑的直接呈现比文字记叙更有冲击力”,平传媒&新一代时报副社长唐复年告诉记者。黄河大铁牛出土之前,世人对它的认识仅停留在史实资料上,铁牛出土,使人们将历史传说变为真实存在,而鹳雀楼的复原,也让大家看到了保护文物的决心。唐复年感慨道,“大陆的历史文物丰富,而台湾,器具文物虽多,但历史相对较短。”

  当日最后一站,参访团成员来到《西厢记》里爱情故事的发生地——普救寺。“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隔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千年古刹、别具一格,更因张生与崔莺莺的爱情故事声名远扬。“张生西轩”、“梨花深院”、“书斋院”穿插其间,让人仿佛回到曾经的情境中来。寺内屹立的莺莺塔回音效果更使游客神奇莫测,妙趣横生,以奇妙的回音效应而著称于世。参访团成员跃跃欲试,在塔西以下相击,“普救蟾声”不绝于耳。

  谈及晋台两地文化交流现状,台湾旺报社长黄清龙表示,山西作为华夏文明的发祥地,拥有众多历史人物典范,文化非常精致。但从两岸文化交流来看,台湾民众对晋南地区的认识还不够,两地文化交流未来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

  据悉,此次活动的举办旨在促进晋台两地新闻交流,进一步让台湾民众认识山西,了解山西。接下来几天,参访团成员还将赴芮城、临汾、洪洞参观西侯度遗址、永乐宫壁画、晋国博物馆、尧庙、大槐树移民旧址等地,深入了解华夏根祖籍文化。(完)

舜帝陵。

舜帝陵。(中国台湾网 刘畅 摄)

台湾媒体团在舜帝陵参访。

台湾媒体团在舜帝陵参访。(中国台湾网 刘畅 摄)

参观舜帝陵。(中国台湾网 刘畅 摄)

鹳雀楼。

鹳雀楼。(中国台湾网 刘畅 摄)

参观黄河大铁牛。

参观黄河大铁牛。(中国台湾网 刘畅 摄)

莺莺塔。

莺莺塔。(中国台湾网 刘畅 摄)

参观普救寺。

参观普救寺。(中国台湾网 刘畅 摄)

普救寺一角。

普救寺一角。(中国台湾网 刘畅 摄)

[责任编辑:李典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