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闽台石化产业深化对接 台资已入驻三大石化基地

2010年01月05日 08:29:00来源:东南网-福建日报

  东南网-福建日报1月5日讯(陈梦婕)为加快建设东部沿海先进制造业基地,深化闽台产业对接,去年,省政府出台了《福建省加快闽台产业深度对接的工作意见》,提出以石化等多项产业为核心,推进闽台产业深度对接。近日,记者从厦、漳、泉沿海口岸了解到,从湄洲湾石化基地到东山湾古雷港经济开发区,闽台石化产业合作的产业链正逐步向深度延伸。一个具有融合性、可持续发展的现代石化产业体系正在海峡西岸形成。

  台资入驻三大石化基地

  石油化工业是台湾的强势产业。经过40年的发展,已成为台湾岛内上中下游整合最完整的产业。产值占台湾制造业的比重约20%。目前,台湾是世界第七大石化产品生产地,产业规模居世界第16位,在国际市场上有很强的竞争力。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台湾石化产业中、上游企业就在下游应用产业外移的带动下,开始向福建、浙江等大陆沿海地区转移。

  厦门现已聚集了全国化纤业中最大的外(台)商投资企业翔鹭化纤股份有限公司,世界最大的精对苯二甲酸(简称PTA)单线产能的翔鹭石化股份有限公司,以及全国外商投资双优企业(台资)正新轮胎国际集团等。

  去年5月8日,古雷石化启动项目顺利开工,古雷石化园区进入实质性开发阶段。总投资约188亿元人民币的两大台资项目——古雷腾龙芳烃(漳州)有限公司年产80万吨对二甲苯(简称PX)和翔鹭石化(漳州)有限公司年产150吨精对苯二甲酸(简称PTA)将于2011年底竣工投产。这将使福建省石化产业中的聚酯化工形成中下游完美垂直整合。

  此外,在去年“9·8”投洽会上,泉港石化工业区建设发展有限公司与台湾石化工业同业公会旗下6家会员企业签约,共同投资建设泉港台湾石化专区年产100万吨的轻油裂解项目。该项目由台湾石化同业公会牵头投资兴建,选址泉港石化工业区南垦片区。项目规划总投资60亿美元,年销售收入预计将达500亿元,加上下游产品延伸项目,可带动新增年销售收入达千亿元,将成为泉港国家级石化产业基地的又一个新经济增长极, 为建设海西先进制造业基地注入强劲动力。

  据泉港石化园区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庄碧玉介绍,目前,泉港区已落实了台湾石化专区用地的规划调整,正在抓紧成立年产100万吨的轻油裂解项目合资公司;轻油裂解项目已完成预可研编制,上报省政府和国家发改委审批。

  上中下游整体西进

  “可以说,台资的进驻,对福建省石化产业最重要的推动作用就是使福建省的石化产业的产业链得以延伸。”省经贸委石化医药行办处长张有屏对记者说,台湾的乙烯产量去年已经超过1000万吨,ABS塑料产能世界第一,聚酯丝的产能世界第二,树脂和橡胶的产量均居亚洲第一,人造纤维产量的90%及塑胶的60%均外销,台湾石化产业的产业链较为完整,其石化技术水平居世界前列。相比之下,福建省石化产业发展还较落后。前年产值仅占全国石化产业总产值的1.44%,居全国第19位。福建省石化产业起步晚,基础薄弱。炼化企业属燃料型原油炼制,传统化工整体技术、装备水平不高。材料、能源消耗大。产品品种单一,缺少高附加值和高技术含量的高端产品,产品竞争力不强,尚未形成上、中、下游项目配套的石化产业集约发展格局。

  近年来,国内聚酯(PET)行业快速发展,对二甲苯(PX)作为聚酯及其上游的精对苯二甲酸(PTA)主要生产原料,国内市场对其需求不断增长,产品供不应求。因此,PX-PTA纵向规模化的生产局面的形成,对调整福建省石化化纤行业产业结构,增加高档品种覆盖面,提高产品竞争力都将发挥重要作用。

  泉港台商石化专区年产100万吨的乙烯裂解装置,及其下游聚丙烯、乙二醇等53个项目的进驻,是闽台石化业上、中、下游整个产业链首次整体对接,从而真正实现台湾石化行业的整体“西进”大陆。

  港口及产业配套最具吸引力

  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台湾石化产业的60%已经转移到大陆,其中,化学制品90%以上对外投资集中于大陆。产品主要涉及石油化工的中下游领域,如合成树脂、合成橡胶、合成纤维等。随着初期下游制品业外移至大陆发展,许多中间原料厂商基于就近获得原料,供货服务客户,掌握中下游客户的需求,也到大陆设厂。

  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研究人员赵慧认为,福建近几年石化产业正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去年3月,国务院通过石化行业振兴规划,泉州被列入我国最大炼油基地之一;11月,泉港福炼1200万吨炼油项目正式投产。古雷年产80万吨的对二甲苯(PX)及年产150万吨的精对苯二甲酸(PTA)项目,计划在2011年上半年全面建成投产。这些都为福建省石化工业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拥有天然深水良港和完善的储运设施是发展石化产业的重要基础。福建省海岸线长3324公里,居全国第二。可建10到30万吨级泊位的岸线资源居全国首位。有港湾125个,且多数港口阔水深。其中,可供建设50万吨级泊位的港湾有7个,占全国20%。海上运输1000海里半径内可达日、韩、越等东南亚各国及台湾地区。这就形成了福建省石化产业潜在的成本优势。

  另外,从产业层面上看,福建省的电子信息,机械设备、汽车、化纤纺织等产业发展迅速,为石化行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台湾石化公会理事、台湾和桐集团公司董事长陈克铭表示,福建的港口优势和产业结构配套,是台湾石化业者最看重的,但生产技术、管理模式、产业集群专业化程度,以及腹地的打通等方面还有待提高。因此,闽台在石化领域的合作中,应当优势互补,共谋发展。

[责任编辑:徐丽华]

相关内容

京ICP备13026587号-5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关于我们|本网动态|转载申请|联系我们|版权声明|法律顾问|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