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葛人多地少,资源匮乏。这种先天的“劣势”却更早地刺激了当地人的经济神经。大周镇的废旧金属收购、加工,官亭乡及其附近的蜂产品购销,董村镇马庄村游走于全国各地的万人回收大军……这些活跃在全国各地的商海弄潮儿让长葛的工业有了厚重的“土壤”。
近年来,长葛市实施“工业强市”战略,2009年完成生产总值243亿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6.45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767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515元,先后被命名为“中国民营经济最具潜力市”、“中国民营经济最佳投资市”、“中国中部卫浴产业基地”、“中国蜂产品生产基地”……
【再生金属加工】
“家家点火,户户冒烟”的小作坊一去不复返
“大周镇在发展的关键时期,镇党委、政府提出‘淘汰中小企业,走规模化发展’的思路,遏制污染大的项目上马,对污染严重、能耗大的企业坚决取缔。自2005年至今,大周镇已关闭小企业60多家,150多家停产整顿。”大周镇党委书记杨方晓说。一些小企业通过股份合作、资源整合的方式,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形成了河南青山金汇不锈钢产业有限公司、河南金阳铝业等10多家投资超过5000万元的龙头企业。同时,大周镇与中国有色金属协会再生金属分会、中国再生资源行业协会、国内有关科研院所和高校对接,引进先进的生产设备、生产工艺,对大周镇再生金属产业进行升级换代。目前,大周镇的煤炭冶炼炉全部被取缔,改为煤气发生炉或电炉。
2007年,大周镇再生金属回收加工区被确定为国家第二批循环经济试点单位。今年,省发改委将大周镇再生金属回收加工区列入省级再生金属专业园区。该产业集聚区以废旧金属回收、加工、销售为主导产业,形成了再生不锈钢、再生铝、再生铜三大产业基地。区内各类经济实体有1000余家,规模以上企业有100多家,年回收废金属近160万吨,再生各类金属120万吨。今年1月至4月份,大周镇再生金属回收加工区完成营业收入50亿元,上缴税金1.2亿元。
区位优势
长葛虽然资源相对匮乏,但区位优势却相对明显,京港澳高速、日(照)南(阳)高速、郑尧高速穿境而过,产业集聚区位于3条铁路(石武高铁、郑许轻轨、京广铁路)之间,航空十分便捷,到新郑国际机场不到30公里,按照省委、省政府加快发展中原城市群的要求,长葛市将成为郑州到许昌之间的一个重要的结点城市。在北面,郑州将加快发展新郑航空物流工业园区,这样就拉近了长葛与郑州的联接,在南面,许昌市委、市政府加快推进带状城市建设,新农村一体化推进区的建设也拉近了许昌和长葛的联接。
经济实力优势
2009年,长葛市生产总值243亿元,工业增加值达到120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767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515元,城镇化率达到40.86%,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6.45亿元,在全省的综合经济实力排到11位。特别是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非公经济快速发展,占整个长葛市GDP的比重和财政收入的比重都分别占到了70%,民间资本实力大,潜力大,活力大。长葛最大的潜力、最大的资源就是人才,就是企业家队伍。多年来在市场经济的大潮里,经过不断的摔打历练,成长起来了一批懂经营、会管理、勇闯市场、素质全面的企业家队伍,由此培育起了黄河实业、森源电器、众品实业、奔马公司、青山金汇、新天地药业等一批规模大、效果好、支撑带动能力强的骨干企业、知名企业,与此同时,一些中小企业发展也比较迅猛,有3家上市公司,长葛的经济发展走过了原始积累的过程,正在逐步走向新型的工业化道路,逐步地走向跨越式发展的时期.
政策环境优势。长葛四个班子高度重视产业集聚区的发展,在政策、项目、资金方面给于倾斜。长葛市上下广大干部群众都有一股劲,人心思进,人心思干,人心思发展,愿望十分强烈。在多年的改革发展的过程中,长葛人所形成的不甘落后、敢为人先、勇闯市场、务实创业的长葛精神,也激励着大家,成为推动产业集聚区发展的精神动力。
1、支持企业“入园进区”发展。新上项目必须进入产业集聚区。①对入驻产业集聚区项目,必须明确建设期限,按期建成投产,投资强度和容积率达到国家规定标准的,建设标准厂房、多层厂房的企业用地,按缴纳土地使用税的100%奖励企业3年,按50%再奖励2年,自建设之日起免收行政规费3年。②对外商独资企业,免收行政规费5年。③对搬迁企业入驻产业集聚区,企业在原址所占用的排污指标按原指标移至搬迁新址,新址水、气接入费在原规模内的给予全额补贴,超出部分减半补贴;企业获准改变原土地用途,对土地变更中的费用按鼓励企业退城入园政策予以优惠。凡引进或退出老址进入产业集聚区发展的企业(即乡、镇、办事处所属企业)所产生的税收,原乡(镇)、办事处与市财政按7:3分成,所产生的工业增加值、销售收入等经济指标全额统计在原乡(镇)、办事处。
2、为改善和打造产业集聚区的金融生态环境,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强金融生态环境的意见》、《关于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办法的通知》、《关于开展小企业融资工作考评及奖励办法的通知》。企业贷款损失补贴标准为:当承办银行为企业提供的贷款发生损失时,按30%给予损失补贴。政府对金融系统实行季度奖和年终奖相结合的办法,每季度拿出6万元对银行排出一、二、三名进行奖励;年终拿出100万元进行综合奖励。若企业出现重大风险和危机,实行一事一议,政府最高承担50%予以化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