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普陀区台联“中华情·两岸亲”涉台教育活动走进万里城实验学校
2025-10-31 13:58:00
        来源:中国台湾网
        字号
        中国台湾网10月31日讯 八秩光阴流转,光复精神永续;一堂特殊课堂,联结两岸同心。近日,在台湾光复八十周年的历史坐标下,上海市普陀区台联将让厚重历史记忆焕发新时代生命力——“中华情·两岸亲”涉台教育专项活动搬进上海市万里城实验学校,以“上海街巷里的海峡印迹”成果交流、“星火相传民族魂”主题班会、“中华情·两岸亲”专题研讨三重活动,让厚重历史记忆在校园中焕发新时代生命力。浦东新区台联会长姜琦、徐汇区台联副会长洪万里、长宁区台联副会长王闽兰、上海市公共关系研究院两岸研究中心副主任张斌、民革静安区委祖统委主任陈杨、俞秀松烈士之子俞敏、谢晋元将军的孙女谢骏女士,受邀参加本次活动。
  一起寻找台湾路
  街巷里的“海峡课”,让历史可触可感,万里城实验学校开展的“上海街巷里的海峡印迹”项目化学习成果,打破了传统历史教育框架。学生们以“街巷探源”为切入点,走访上海与台湾渊源深厚的地名与建筑,并通过手簿、照片等方式呈现探索结果。

活动现场。(中国台湾网发)
  项目化学习是立足学科实践的育人方式,它以真实问题为情境,以项目任务为载体,以实践活动为主线,有机整合课程内容和教学资源,围绕完成“大项目”设计多个相关联的“子项目”学科实践活动。通过实地走访,学生将进一步了解社情民意,学习参与公共生活的方法,增强参政议政的意识,从而在潜移默化中牢固树立“国家领土完整”的观念,厚植家国情怀。海峡两岸的联结便从课本走向了生活,让在场人员直呼“亲切又暖心”。
  班会里的“民族魂”
  班会里的“民族魂”,让薪火代代相传。第二篇章的班会课立足于庆祝中国抗日战争胜利暨台湾光复80周年的重要历史节点,旨在通过文物拟人化的叙事方式,引导学生在沉浸式体验中感受民族精神,理解两岸文化同根同源、血脉相连的深刻内涵。

活动现场。(中国台湾网发)
  教师设计巧妙,以《富春山居图》的“分”与“合”为线索,串联起一段跨越时空的文化记忆。师生们通过沉浸式体验,带领大家走进一场奇妙的博物馆之旅,用小话剧讲述抗战时期两岸志士共赴国难的故事,更有谢晋元将军孙女谢骏女士分享“一封家书”背后的感人故事。
  现场,俞秀松烈士之子俞敏将《俞秀松童年故事》带到了万里城学校同学们身边,以先辈事迹传递红色精神,让红色记忆触手可及。
  同学的真挚演绎深深触动了在现场的陈杨主任,他特意决定将一幅凝聚着革命记忆的刺绣捐赠给学校,让红色精神在校园中永续流传。
  “笔墨会说话,文物会呼吸。当我们用文学的眼光解读书法,用历史的视角审视笔触,就会发现:《富春山居图》的分合,早已预言了两岸注定重逢的命运。主题班会课打破传统历史教育的单向讲述,让学生“走进”历史、“对话”文物,在情感共鸣中建构起对文化根脉的认同与守护意识。

活动现场。(中国台湾网发)
  研讨聚力
  普陀区台联特邀嘉宾陈杨先生为普陀区台联赠送了珍贵的抗战主题史料,鼓励大家做两岸历史的见证者、两岸情谊的传承者。
  研讨里的“同心策”,让教育持续发力,“中华情·两岸亲”专题研讨环节,普陀区台联代表、学校教师、特邀嘉宾们围绕“涉台教育如何可持续发展”展开深度对话。

活动合影。(中国台湾网发)
  一场街巷探源、一次班会共情、一轮研讨聚力,这场走进校园的涉台教育活动,让八十年的光复记忆不再遥远,让两岸同心的联结愈发紧密。从笔尖记录的街巷故事,到耳畔回响的家国情怀,每一个细节都在诉说:两岸血脉相连,历史薪火代代守护。未来,愿更多这样的“两岸课”扎根校园,让青年一代在感知中传承、在交流中共进,让“中华情·两岸亲”的种子在心中生根发芽,开出同心共荣的花朵。(中国台湾网、上海市台办联合报道)
[责任编辑:黄晓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