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浦江旅台画家任墨蓉:丹青寄乡愁 最忆是浦江

2025-10-29 13:13:00
来源:中国台湾网
字号
  中国台湾网10月29日讯 “母亲晚年创作时,题字中常署‘浦江’,作品题材也多描绘祖国山河。”近日,旅台画家任墨蓉女士之子洪其祥先生,将母亲生前精心创作的30幅书画精品无偿捐赠给母亲的家乡——浙江金华浦江。
  任墨蓉女士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旅台的这些年里,她对家乡是何种的眷恋,从其子洪其祥先生的娓娓道来中逐渐清晰。
  一碗浦江味,熬煮半生家乡情
  “我1岁时,母亲带我离开浦江到台湾,我现在78岁,77年了。”洪其祥先生说,母亲总是一遍又一遍地跟他说着回忆。
  当年,任墨蓉女士历经炮火随丈夫至台湾,全家被安置在圆顶仓库改建的临时住所,条件艰苦。任墨蓉学着种菜、养鸡鸭等,改善伙食。只有初中毕业的她,继续到学校就读化工专业,并投入实验室从事研发工作。日子虽然清苦,但一天比一天好。
  5个子女在任墨蓉的影响下,对家乡浦江熟悉又陌生。“母亲烧的浦江菜好吃得不得了。”洪其祥先生如数家珍,有豆腐馄饨、麦饼、面疙瘩、糯米藕、大肠粽……他回忆,小时候一放学,家里总会出现很多陌生人,他就纳闷这些人来做什么的,后来才知道,都是浦江老乡,因想念浦江麦饼被母亲邀请到家里吃饭。
  “母亲会煮上豆腐皮或者酒酿,再敲两个鸡蛋进去,我后来才知道这是浦江人特有的待客之道。”洪其祥先生说,为了将母亲烧菜的手艺传承下去,他将母亲制作麦饼、馄饨等步骤一一拍成视频,传到社交平台上。洪其祥先生笑着说,母亲这辈子用一张张热腾腾的麦饼、一锅锅香喷喷的豆腐馄饨,把乡情熬成了独特滋味,也让他明白,最深的传承不在言语,而在烟火气里。
  笔墨绘山河,一心捐画还故乡
  出生于“书画之乡”的任墨蓉,自幼受父亲熏陶,奠定了坚实的艺术根基,但一直未能如愿学习绘画,1982年,5个子女都已完成学业,在丈夫的激励下,她重拾画笔,并获黄才松老师启迪与指导,奠定画笔之基。翌年,转投邱定夫老师研习,亦师亦友,师徒关系甚密。1996年,为寻求更上一层境地,她拜欧豪年先生为师,涉猎更广、作画愈勤。随后,她长期活跃于台湾艺术界,尤以画虎见长,其笔下猛虎形神兼备、栩栩如生,作品多次入选权威艺术名鉴与辞典。
  “母亲的画作越来越多,我曾经问过她,画这么多干什么,以后放到哪里去,母亲总是不假思索地回答要捐给浦江。”洪其祥先生说,2003年,母亲重返浦江在县美术馆办展,受到家乡父老乡亲的欢迎,为此母亲弥留之际,千叮咛万嘱咐一定要把画捐回浦江。
  九旬忆乡趣,心系两岸励后昆
  任墨蓉的乡愁,在她的晚年愈加浓厚。
  “妈妈的记性特别好,小时候的事记得一清二楚。”洪其祥先生介绍。92岁时,中风的任墨蓉女士听到电视里“任摩逊”三个字,眼睛一亮,用浦江话跟儿子说,这个人她认识,是隔壁邻居,3岁的时候经常在他家玩耍。“当时不信,认为母亲年纪大又中风,近期的事都记忆模糊,怎么可能记得孩童时期的事情,还特意通过微信询问了在浦江的舅舅和姨妈,没想到是真的。”洪其祥说,每当电视里播放《慈母恩》这首歌,母亲总是眼泪婆娑,嘴里念念有词。
  2016年,86岁高龄的任墨蓉任由于腰椎不好做了手术,出行需要轮椅,回家也便成了“奢侈”的心愿,但是她依旧参加了浦江旅台同乡会台北参访的活动,在晚宴现场数度哽咽,用颤抖的手为家乡题词,并为母校捐款。
  浦江旅台同乡会理事长璩维霆回忆道:“任阿姨对同乡会事务极为热心,不仅亲自参与活动,更出钱出力给予支持。在推动两岸书画交流方面,她总是不遗余力。她曾鼓励我们年轻一代接续传承,让在台浦江人薪火相传。”(中国台湾网、金华市台办联合报道)
[责任编辑:黄晓迪]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