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我们的节日·中秋——厚植两岸亲情” 在筑台胞走进贵阳孔学堂知行寻根

2025-10-10 10:22:00
来源:中国台湾网
字号
  中国台湾网10月10日讯 10月6日,中秋佳节,以“赓续阳明文脉 厚植两岸亲情”为主题的知行寻根活动在筑举行。活动邀请到十余名在贵阳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台湾同胞走进贵阳孔学堂,通过一场沉浸式的文化探访与体验,感知中华文化“知行相须”的实践智慧,共叙血脉相连的两岸亲情,筑牢民族与文化认同的根基。
台胞们纷纷面向孔子像恭敬回礼。(中国台湾网发)
  活动伊始,在筑台胞沿着棂星门拾级而上,映入眼帘的是高达9.28米的孔子像,肃穆庄严。工作人员详细解说道:“9月28日是孔子诞辰,雕像所行的正是古代相见礼中的‘大揖礼’。”听到这里,台胞们纷纷面向孔子像恭敬回礼,并恍然大悟:“原来台湾的教师节定在9月28日,正源于此!”
  穿过大成门,大家行至开阔的礼仪广场。工作人员详细阐述了孔学堂与传统孔庙的异同:它继承了中轴线布局与核心建筑规制,但孔学堂的“明伦堂”和“六艺学宫”则更加强调研修、教化、传播的“学堂”属性。
  步入大成殿,殿内陈列着从山东曲阜拓印而来的四块匾额——“生民未有”“斯文在兹”“圣集大成”“万世师表”,以及孔子座像,无不昭示着儒家道统的绵延与崇高。另外,据讲解员介绍,孔学堂精心设计的333级台阶,寓意着儒家追求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境界,而历史上被公认的圣人,只有孔子与王阳明二位。
台胞们在孔子展览馆藏参观。(中国台湾网发)
  在孔子展览馆,在筑台胞通过丰富的文物、详实的文字,以及“钟鸣鼎食”的场景再现,深入了解了孔子所处的时代与其波澜壮阔的一生。互动电子编钟、模拟泗水讲学场景等现代化展示手段,让历史变得可触可感。大家还驻足对比欣赏吴道子与明代画家笔下的孔子像,领略不同时代对圣人风貌的艺术诠释。
  随后,众人移步至阳明馆。“台湾也有阳明山!”一进入馆内,熟悉的名称瞬间拉近了距离,也引发了大家的热烈讨论。在这里,大家沿着时间轴线,探寻了明代大儒王阳明在贵州的足迹——从玩易窝的沉思,到阳明洞的悟道,再到龙岗书院、文明书院的讲学。阳明先生“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的哲学思想,及其在黔地留下的宝贵文化财富,深深吸引着每一位参访者。
  此次深度文化寻访,让在筑台胞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了更加具体而深刻的体认。来自贵阳市台湾同胞投资企业协会的徐子茵分享道:“多年前我曾来孔学堂参加过祭孔大典,但这次文化寻访让我系统了解孔子和王阳明两位圣人的生平与思想,让我对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有了更深一步的理解和认识,也让我感到非常骄傲。王阳明的足迹留在了贵州,以后有机会我还想再来。”吴玉婷感慨地说:“这次来孔学堂参加中秋活动,收获蛮多,也很涨知识。希望孔学堂能持续举办更多的活动,让我们有更多机会亲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台胞们在阳明馆合影。(中国台湾网发)
  文化寻根之旅的后半程,在筑台胞融入了贵阳孔学堂2025(乙巳)年中秋节活动的热闹祥和中。活动现场设置了丰富多彩的非遗手作体验项目:精巧的缠花技艺、寓意团圆的花灯制作、驱邪避疫的香囊制作、充满地方特色的地戏面具绘制、应景的冰皮月饼制作……大家兴致勃勃地参与其中,在亲手实践中感受中华传统工艺的魅力,体味中秋佳节所承载的家庭团圆、社会和谐的文化内涵。
  据了解,作为国台办授牌的“海峡两岸交流基地”,贵阳孔学堂自2014年以来,始终充分发挥儒学文化资源优势,成为黔台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从海峡两岸标准草书交流到本次知行寻根之旅,孔学堂不断创新交流形式,深化交流内涵,持续推动筑台两地文化交流向上向好发展,为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贡献力量。(中国台湾网、贵阳市台办、贵阳孔学堂联合报道)
[责任编辑:黄晓迪]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