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为媒牵两岸 文脉共情聚同心——2025年海峡两岸青少年跆拳道公开赛侧记
2025-09-25 17:01:00
来源:中国台湾网
字号

2025年海峡两岸青少年跆拳道公开赛现场。(中国台湾网发)
中国台湾网9月25日讯 仲夏株洲,体育中心体育馆内掌声与呐喊交织,2025年海峡两岸青少年跆拳道公开赛的热血余温尚未褪去。这场以跆拳为桥的赛事,早已超越竞技本身——从开幕式上共唱的旋律,到赛场上并肩的身影,再到文化地标前共溯的文脉,每一个细节都在诉说着“两岸一家亲”的深情,让同根同源的文化认同在交流中愈发浓烈。

2025年海峡两岸青少年跆拳道公开赛现场。(中国台湾网发)
一曲同心歌:开幕式里的血脉共鸣
开幕式的舞台,是两岸情感交融的第一扇窗。当《我们同唱一首歌》的前奏响起,台下台湾青少年与大陆观众的轻声跟唱渐渐汇成合唱,熟悉的旋律如同无形的纽带,瞬间拉近了海峡两岸的距离;《鲁冰花》的温情曲调中,不少台湾家长眼中泛起笑意,那是跨越地域的童年记忆在此刻重逢。
更令人动容的是宣誓环节——大陆与台湾的运动员代表、教练员代表并肩而立,右手握拳高举,“遵守规则、公平竞技”的誓言铿锵有力,在体育馆内久久回荡。这不仅是对赛事精神的承诺,更是两岸同行、青春携手的生动宣言。随后,湖南与台湾的青少年代表登台互赠纪念品,一方小小的信物,承载着“以体育传情、以青春聚力”的期许,让“两岸一家亲”的理念在仪式感中悄然扎根。

2025年海峡两岸青少年跆拳道公开赛现场。(中国台湾网发)
一场拼搏赛:竞技场外的情谊升温
赛场上的对抗,从未少了惺惺相惜的温暖。台湾台北队的少年小林,在品势项目中动作行云流水,却在最后一个转身时微微失误;身旁的大陆选手王宇轩赛后主动上前,用刚学会的几句闽南语鼓励他“下次一定更好”,两个少年相视一笑,汗水与遗憾都化作了友谊的序章。
赛场之外的“品势之夜”与“竞技之夜”,没有同台展演的紧张,也没有对抗比拼的激烈,却成了两岸青少年拉近距离、增进情谊的“欢乐派对”。
“品势之夜”上,湖南省跆拳道示范团先带来精彩的品势展示,行云流水的动作让台下台湾青少年连连赞叹;表演结束后,活动随即转入互动模式——两岸孩子并排站在一起,听教练讲解品势动作的细节要领,台湾少年小魏忍不住模仿示范团的经典动作,大陆同伴见状主动上前,手把手帮他调整姿势,“这里腰要再稳一点”“呼吸节奏要跟上”,细碎的指导里满是真诚。

2025年海峡两岸青少年跆拳道公开赛现场。(中国台湾网发)
“竞技之夜”上“套圈圈”“山润保龄球”等游戏更是让现场氛围持续升温,台湾花莲代表队的孩子们与大陆同伴组队闯关,有人负责瞄准套圈,有人帮忙捡道具,赢了一起欢呼,输了互相鼓劲;家长们则围在一旁,看着孩子们打成一片,不时用手机记录下欢乐瞬间,台湾教练萧先生笑着说:“这样的互动比比赛更亲切,孩子们玩得开心,我们看着也高兴。”
“方言挑战赛”更是成了“破冰神器”,台湾青少年学说湖南方言“呷饭哒”“要得”,口音里的可爱反差逗得全场大笑;大陆孩子则跟着学闽南语“真赞”“加油”,陌生的语言在玩笑中变得熟悉,原本略显拘谨的孩子,很快就勾着肩膀一起参与下一个游戏,地域的隔阂在欢声笑语中渐渐消融。

台湾参赛选手们在湖南参访。(中国台湾网发)
一次文化行:历史脉络里的认同深化
“原来秋瑾先生的故事,在台湾的课本里也有记载!” 站在秋瑾故居的展柜前,台湾台南市后壁中学代表队的家长陈女士轻声感叹。赛事期间,组委会特意组织台湾参赛人员探访秋瑾故居、醴陵陶瓷博物馆、湖南省博物馆、渌江书院等文化地标,让两岸同胞在触摸历史中感知“同根同源” 的血脉联系。
在醴陵陶瓷博物馆,台湾青少年围着展柜里的釉下五彩瓷惊叹不已,讲解员细说“千年窑火传承”的故事时,不少人拿出手机拍照,“要发给台湾的同学看看,这是我们共同的文化宝藏”;湖南省博物馆的马王堆汉墓展区,台湾少年小杰指着素纱襌衣追问“怎么能织得这么薄”,大陆志愿者耐心解答,两个年龄相仿的孩子从文物聊到历史,越聊越投机;渌江书院的古讲堂里,两岸青少年一同诵读《论语》选段,朗朗书声中,中华传统文化的厚重与魅力,成为了最生动的“认同教材”。
返程时,台湾青少年纷纷与大陆新认识的伙伴交换联系方式,约定“下次再一起逛博物馆”;台湾家长们则翻着手机里的文化探访照片,跟大陆工作人员说:“这次不仅孩子玩得尽兴,我们也感受到了湖南的文化底蕴,以后有机会一定要带家人再来。”这场赛事落幕了,但跆拳道搭建的桥梁、文化织就的纽带从未断裂——它让两岸青少年在互动中学会包容,在交流中加深理解,在文化中凝聚认同,更让“两岸同根、文化同源”的信念,在青春的心中生根发芽,静待来日枝繁叶茂。(中国台湾网、湖南省台办联合报道)
[责任编辑:高斯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