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2003年起,深入实施以推进城乡一体化为核心的城乡统筹的总体战略,在又好又快发展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使城市面貌和城乡群众生活发生了重大变化。
城市发展寻找新动力
四川省委常委、成都市委书记李春城一再强调,统筹城乡发展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和根本性,成都要始终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实践活动。
这是由成都的实际决定的。成都是典型的大城市带大郊区,中心城区及近郊区面积3681平方公里,人口约580万,城市化率约52%;而远郊区面积8600多平方公里,人口约540万,城市化率仅17%。虽然成都平原历史上就是以农业为主的区域,但成都的现代农业发展缓慢,对农民增收贡献不足;工业基础薄弱,带动农业、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作用有限,2002年全市三次产业就业结构为384:264:352;全辖90%以上是农村地区,5年前农业人口约占64%,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大多局限于城区。这一切综合起来的结果便是,一方面城乡差距拉大,抑制了农村、农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三农”问题解决乏力,又使城市总体发展水平上不去。
从国内情况来看,作为西部内陆城市,成都不可能走沿海地区依靠出口加工搞外向型经济的路子,也不能再延续自己投资拉动型的发展模式,必须走出一条因地制宜的发展新路。从国际经验来看,城市和农村是相互依存、共生共荣的统一体,如果忽视城乡联系,就城市抓城市或者就农村抓农村,都是搞不好的。
2003年10月下旬,成都市委、市政府在总结试点工作的基础上,做出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决策。当把发展的眼光跳出城区,放到全市城乡的广阔空间里时,成都人看到了一个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舞台!
“城市发展战略的科学转型,使成都找到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的动力源。”成都市委常委、副市长孙平说,“认识早、方向准、措施实,是成都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三个主要特点。我们较早地将城乡统筹上升为城市发展的总体战略,并以此来统揽全市工作,全面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为成都市的发展打开了新空间。”
统筹城乡树立新理念
李春城多次表示,统筹城乡发展是一场涉及思想观念转变、机制体制改革、资源配置整合、生产力布局优化、人口大量转移、利益关系调整、领导方式创新的全方位的深刻变革。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这一总结,得到了全市各级领导干部的高度认同。
工作任务加重、节奏变快,是全市各个部门和区县管理者的突出感受。“以前的劳动局其实应该叫‘城市劳动局’,因为只管城市居民,谈就业再就业不包括农民。现在完全不一样了,工作半径从598平方公里的中心城区扩展到全市域12390平方公里,服务对象覆盖1108万多名城乡居民,其中包括700多万名农民,我们的工作量比过去不知增加了多少!”成都市就业服务管理局副局长狄进的话很有代表性。
最让各级干部体会深刻的,还是工作理念和方式的转变。他们说得最多的词汇,就是要实现城乡“满覆盖”。这恰恰是最难的地方。每一次破除城乡分离的老观念,每一次整合统筹城乡资源,就是一次震动。在震动中,各级干部的思想认识逐步趋向统一。
比如,城市规划从“半个”扩大为“一个”。成都市规划管理局总规划师王松涛介绍说:“统筹城乡,规划先行。把农村和城市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进行规划,对我们来说是全新的命题。过去,规划只管城市,所有大学教科书都没有农村规划,这样的城市规划只能算‘半个’。实施城乡统筹战略后,局里抽调人员组成专门队伍,开展创新研究,通盘考虑城乡的功能定位、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多方面的规划,实现了规划编制、规划实施管理、规划监督管理‘三个满覆盖’,连全市4000多个村的农房建设也都全部纳入规划管理之中。”
再比如,基础设施从“延伸”上升到“共享”。“树立统筹城乡的新理念,有一个逐渐深入的过程。”成都市交通委员会副主任涂智说,“城乡一体化,交通是基础。最初我们对城乡交通一体化的理解,是交通设施建设要由城市向农村延伸,现在我们认识到,要做到真正的一体化建设,还必须推动实现交通服务的共享。”
记者听到了两个305路的故事。以往成都市二环路以内的公交归城建部门管,以外的归交通部门管。从郫县开来的305路不能到城里设站,乘客只能坐到长途客运站再转城内的公交车。后来,城内公交也增设一个305路往城外开。两个305路有的站点重叠,有的不一样。这都是由于城乡分割的理念以及由此带来的僵化工作机制造成的。成都市在统筹城乡发展的实践中,不断更新观念,创新机制,按照城市交通管理的现代化要求来提升农村交通建设水平,促进管理体制、项目建设、资金筹措等全方位的城乡交通一体化。据悉,成都市不仅实现了村村通公路,还在西部率先基本实现村村通客运。
从制度设计到思想观念,从经济发展到社会建设,从就业就医到上学养老……以统筹城乡的新理念指导每项工作的每个环节,已成为成都市广大干部的共识和努力。“成都市的城乡统筹是整体推进的,不留死角。”正在计划将城市紧急医疗救援服务与远郊区市县联网的成都市卫生局副局长刘培毅深有感触地说。
经济社会呈现新面貌
成都,素以休闲之都而著称;但今日之成都,正焕发出蓬勃的经济生机,成为一座让人“来了就不想走”的活力之都。除了人们津津乐道的遍布大街小巷的餐馆茶舍,一个最明显的表现是,市场经济中最活跃的主体――――企业,加速在这里聚集:全市现有4364家外资企业,其中全球500强企业122家,外商投资累计102亿美元。与此同时,“中国最具经济活力城市”、“中国最佳商务城市”、“中国最佳旅游城市”等一顶顶桂冠接踵而至。
近年来,成都市经济总量连年创新高,财政收入以30%以上的速度增长,工业稳定保持两位数增长。2006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750亿元,全口径财政收入4891亿元。预计2007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200亿元,人均GDP超过3800美元,全口径财政收入超过800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超过530亿元。如果没有实施城乡统筹战略,这一切是很难想象的。
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落脚点,是老百姓得到实惠。
2.61∶1――――这是2006年成都市城乡居民收入比。2002年,该比例是2.66∶1。2007年上半年该比例进一步下降至2∶1左右。这个比例的变化表明,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近几年在成都得到了有效遏制。
全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02年的8972元增加到2006年的12789元,增长了42.5%。同时,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2年的3377元增加到了2006年的4905元,增幅452%,首次超过了城市居民的收入增幅。
抽象的数字落到人民群众的生活中,就变得具体实在了。几年前,一心想洗净脚板泥当个“城里人”的农村姑娘曾华美离开家乡红砂村,跑到市区去打工。然而现在,她安心地留在村子里,当起了“农家乐”的经营者,还从城里“引”回来一个上门女婿。“政府帮助村里修建了宽阔的马路,建成了漂亮的民居,培育了花卉产业,给我们带来了丰厚的收入……”曾华美说,“市里出台了很多改善农民生活的新政策。如今,我们的生活让城里人都羡慕。”
乡镇卫生院里病人舒心的面容、标准化学校里孩子们灿烂的笑容、农民集中居住区里正在健身的大妈爽朗的笑声……从城镇乡村、街头巷尾点点滴滴的细节中,记者无不感受到城乡统筹给成都百姓带来的喜悦,以及他们对未来更加美好的预期。
正如成都市市长葛红林所表示的,“统筹城乡发展之路,就是符合成都实际的科学发展之路。对我们来说,深入实施城乡一体化战略,不仅要实现‘城市带动农村、工业反哺农业’,而且要为工业化、城镇化提供有力支撑,从而形成城乡同发展共繁荣的生动局面。”(记者 徐立京 钟华林 陈莹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