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欲靠服务业跻身大国之列

时间:2013-01-16 09:53   来源:经济参考报

  最近二十多年来,印度迈向世界强国的步伐加快,国际地位有显著提高。印度在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实行经济自由化改革,新世纪以来经济发展进入快车道,尤其是以外包产业为代表的服务业主导经济发展成为印度发展的一大特色,使得印度与中国、俄罗斯和巴西一起被视为未来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新兴经济体。同时,印度抓住冷战后国际格局重组的机遇,大力发展与美国的关系,其事实上拥有核武器的地位被国际社会默认,并与其他三国联合争当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积极参与各种国际和地区性机构,在各种国际事务中扮演重要角色。然而,印度在迈向大国的道路上也面临多种制约因素,经济发展不平衡令其仍停留在“潜力大国”之列。

  经济自由化改革令经济起飞

  独立之初,印度近4/5的人生活在农村,但执政的国大党领袖尼赫鲁强调发展重工业,强调国家计划,推行国家资本主义和国有化,限制私营企业,保护民族产业,即偏向苏联模式的“尼赫鲁模式”。虽然这使印度很快建立了自己的工业体系,但由于过分强调发展重工业,将有限的财政资源投入大型工程,忽视了轻工业特别是农业的发展,致使印度需要进口大量粮食,不得不贬值货币以刺激出口换取外汇。1991年第一次海湾战争后石油价格飞涨使得印度外汇储备不足以支付一个月的进口量,政府濒临破产边缘,迫使印度政府不得不进行调整和改革。

  时任印度总理纳拉辛哈·拉奥与财长曼莫汉·辛格因此在1991年正式展开印度经济自由化改革,减少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干预和取消许可证制度,放宽外来投资,使印度经济体制转向自由竞争的市场体制。印度经济由此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以每年6%的速度增长,几乎是独立后最初40年年均3%增长率的两倍,并在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前连续三年出现9%的高速增长。外国投资者涌入使得印度已经成为高盛公司评出的“金砖国家”的一员,或将在未来几十年里推动全球经济增长。

  信息技术外包业推动服务业成为经济主导

  印度经济在过去10年的高速增长与其他亚洲经济奇迹不同,印度经济更多的是建立在蓬勃发展的服务业基础上。近年来印度服务业占G D P的比重都在50%以上,工业仅占不到25%,农业所占比例也不到20%,与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类似。尤其是其龙头产业软件外包业占G D P的比重超过6%,在国际上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印度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软件大国,世界第一大外包服务接包国,其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政策推动。

  早在80年代,拉吉夫·甘地执政时期就提出“用信息化把印度带入21世纪”的口号,使印度较早开始重视发展软件产业,较好地把握80年代中期后美国软件企业外包迅速发展的市场机遇。此后历届印度政府都采取了支持信息产业发展的政策,投资设立多个软件技术园区,并给予税收、贷款和投资等全方位的优惠政策。

  还由于尼赫鲁时代更重视高等教育,按照麻省理工大学的模式创建了5所知名工程技术学院,为印度信息化储备了人才。

  20世纪90年中后期,全世纪的计算机系统都面临“千年虫”问题,各种由计算机控制的项目都需要进行软件更新。印度软件产业紧紧抓住这一机遇,大力发展海外服务,迅速拓展产业规模,为印度信息技术及其相关产业的起飞奠定了厚实的基础。

  利用冷战后国际格局重组机会提高国际地位

  冷战结束后,印政府调整了冷战时期长期奉行的倾向于苏联的外交政策,外交重心逐渐向美国靠拢,并利用美国在亚太地区寻找和发展新盟友的机会,通过与美国签订民用核能合作协议,摆脱了因其拒不签署《核不扩散条约》而长期遭国际制裁的困境,使其事实上拥有核武器的地位得到国际社会的默认。

  印度一向有大国之志,在冷战时期长期充当不结盟国家的领袖。冷战结束以来,印度在世贸组织、世界气候大会等国际舞台继续扮演发展中国家代言人的角色。近年来,印度抓住联合国改革的机遇,发起争当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冲击。印度还与德国、日本和巴西联合组成四国集团,在“争常”问题上捆绑行动,扩大声势。印度借助其与美关系走近,“争常”努力取得相当进展。目前,除中国外,安理会其他四个常任理事国都已明确宣布在这个问题上支持印度。中国虽未表示支持,但态度也比较积极,多次明确表示:“中方理解并支持印度在联合国包括安理会中发挥更大作用的愿望。”

  同时,印度在地区事务方面亦积极参与,努力扩大其影响力。在南亚,由于巴基斯坦内乱加剧,印度在这一地区一国独大的地位更加突出;随着2014年北约撤军,印度对阿富汗事务的影响将会增加。在东亚,印度与东盟的关系继续发展,尤其通过东亚峰会,印度对东亚事务的介入较前更为广泛和深入。在中亚,印度仍继续努力加入上海合作组织,谋求扮演一个角色。

  由于印度与中国的边界问题尚未解决,两国间仍存在一些敏感问题,印度对华疑虑很重,因此在发展对外关系中,尤其是在发展与美、日等国的关系时,不无针对中国的考虑。但是,从目前看,印度似无意加入以遏制中国为图谋的国际集团,正努力在中美以及中日之间两面讨好、两边获利。

  后继改革乏力仍在“潜力国家”上踏步

  虽然印度综合实力有明显提升,但作为世界第二大人口大国,其经济发展严重不平衡,仍然被视为经济发展潜力尚未成为现实。印度仍然是世界贫困人口最多的国家,世界贫困人口有三分之一在印度,70%的印度人仍然生活在农村,每天收入不足2美元。

  虽然印度有“世界办公室”之称,但印度服务外包为主的产业只能吸纳百万人口就业,远不能解决印度每年新增1200万到1400万人口的就业难题。此外,印度外包业主要服务于欧美市场,对印度国内农业和工业发展带动力不强。因此,正如印度总理辛格所说,如何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发展制造业,是拉动印度经济继续增长的关键。

  虽然印度具有人口红利优势,制造业本应成为印度下一阶段经济发展引擎,但却一直面临各种阻碍,各种政策限制使得印度制造业仍未能赶上亚洲中国。

  由于改革进行得并不彻底,许可证制度也没有被完全废除,外国和本国投资者目前在印度仍然受到无处不在的官僚制度的阻碍,面临严重的腐败以及低效率的困扰。

  同时,印度政府未能提供适当的基础设施,以及制造业所需的初级和中级教育,技术人才短缺。过时的征地法和劳动法也是制造业投资和就业计划的主要障碍。

  由于印度联盟政治中地方政党势力强大,印度四分五裂的国内政坛令改革的进展放缓,甚至陷入停滞,一些左翼政党强烈反对进一步推行自由化改革,反对改革的声音高涨,使得朝令夕改,近期放宽管制的改革政策出现停滞不前,打击了投资者对印度经济前景的信心,有西方媒体甚至称“民主”成了印度政府面临的一道障碍。

  相比较在印度投资,不少印度大企业集团仍然更愿意在海外投资大型项目。在过去几年里,随着中国工人的工资增长约20%,中国低端制造业已经开始向别的地方转移,但却没有转移到印度,而是到了中国的内陆省份及越南、孟加拉国和印度尼西亚。

  最近二十多年来,印度迈向世界强国的步伐加快,国际地位有显著提高。印度在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实行经济自由化改革,新世纪以来经济发展进入快车道,尤其是以外包产业为代表的服务业主导经济发展成为印度发展的一大特色,使得印度与中国、俄罗斯和巴西一起被视为未来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新兴经济体。同时,印度抓住冷战后国际格局重组的机遇,大力发展与美国的关系,其事实上拥有核武器的地位被国际社会默认,并与其他三国联合争当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积极参与各种国际和地区性机构,在各种国际事务中扮演重要角色。然而,印度在迈向大国的道路上也面临多种制约因素,经济发展不平衡令其仍停留在“潜力大国”之列。

  经济自由化改革令经济起飞

  独立之初,印度近4/5的人生活在农村,但执政的国大党领袖尼赫鲁强调发展重工业,强调国家计划,推行国家资本主义和国有化,限制私营企业,保护民族产业,即偏向苏联模式的“尼赫鲁模式”。虽然这使印度很快建立了自己的工业体系,但由于过分强调发展重工业,将有限的财政资源投入大型工程,忽视了轻工业特别是农业的发展,致使印度需要进口大量粮食,不得不贬值货币以刺激出口换取外汇。1991年第一次海湾战争后石油价格飞涨使得印度外汇储备不足以支付一个月的进口量,政府濒临破产边缘,迫使印度政府不得不进行调整和改革。

  时任印度总理纳拉辛哈·拉奥与财长曼莫汉·辛格因此在1991年正式展开印度经济自由化改革,减少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干预和取消许可证制度,放宽外来投资,使印度经济体制转向自由竞争的市场体制。印度经济由此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以每年6%的速度增长,几乎是独立后最初40年年均3%增长率的两倍,并在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前连续三年出现9%的高速增长。外国投资者涌入使得印度已经成为高盛公司评出的“金砖国家”的一员,或将在未来几十年里推动全球经济增长。

  信息技术外包业推动服务业成为经济主导

  印度经济在过去10年的高速增长与其他亚洲经济奇迹不同,印度经济更多的是建立在蓬勃发展的服务业基础上。近年来印度服务业占G D P的比重都在50%以上,工业仅占不到25%,农业所占比例也不到20%,与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类似。尤其是其龙头产业软件外包业占G D P的比重超过6%,在国际上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印度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软件大国,世界第一大外包服务接包国,其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政策推动。

  早在80年代,拉吉夫·甘地执政时期就提出“用信息化把印度带入21世纪”的口号,使印度较早开始重视发展软件产业,较好地把握80年代中期后美国软件企业外包迅速发展的市场机遇。此后历届印度政府都采取了支持信息产业发展的政策,投资设立多个软件技术园区,并给予税收、贷款和投资等全方位的优惠政策。

  还由于尼赫鲁时代更重视高等教育,按照麻省理工大学的模式创建了5所知名工程技术学院,为印度信息化储备了人才。

  20世纪90年中后期,全世纪的计算机系统都面临“千年虫”问题,各种由计算机控制的项目都需要进行软件更新。印度软件产业紧紧抓住这一机遇,大力发展海外服务,迅速拓展产业规模,为印度信息技术及其相关产业的起飞奠定了厚实的基础。

  利用冷战后国际格局重组机会提高国际地位

  冷战结束后,印政府调整了冷战时期长期奉行的倾向于苏联的外交政策,外交重心逐渐向美国靠拢,并利用美国在亚太地区寻找和发展新盟友的机会,通过与美国签订民用核能合作协议,摆脱了因其拒不签署《核不扩散条约》而长期遭国际制裁的困境,使其事实上拥有核武器的地位得到国际社会的默认。

  印度一向有大国之志,在冷战时期长期充当不结盟国家的领袖。冷战结束以来,印度在世贸组织、世界气候大会等国际舞台继续扮演发展中国家代言人的角色。近年来,印度抓住联合国改革的机遇,发起争当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冲击。印度还与德国、日本和巴西联合组成四国集团,在“争常”问题上捆绑行动,扩大声势。印度借助其与美关系走近,“争常”努力取得相当进展。目前,除中国外,安理会其他四个常任理事国都已明确宣布在这个问题上支持印度。中国虽未表示支持,但态度也比较积极,多次明确表示:“中方理解并支持印度在联合国包括安理会中发挥更大作用的愿望。”

  同时,印度在地区事务方面亦积极参与,努力扩大其影响力。在南亚,由于巴基斯坦内乱加剧,印度在这一地区一国独大的地位更加突出;随着2014年北约撤军,印度对阿富汗事务的影响将会增加。在东亚,印度与东盟的关系继续发展,尤其通过东亚峰会,印度对东亚事务的介入较前更为广泛和深入。在中亚,印度仍继续努力加入上海合作组织,谋求扮演一个角色。

  由于印度与中国的边界问题尚未解决,两国间仍存在一些敏感问题,印度对华疑虑很重,因此在发展对外关系中,尤其是在发展与美、日等国的关系时,不无针对中国的考虑。但是,从目前看,印度似无意加入以遏制中国为图谋的国际集团,正努力在中美以及中日之间两面讨好、两边获利。

  后继改革乏力仍在“潜力国家”上踏步

  虽然印度综合实力有明显提升,但作为世界第二大人口大国,其经济发展严重不平衡,仍然被视为经济发展潜力尚未成为现实。印度仍然是世界贫困人口最多的国家,世界贫困人口有三分之一在印度,70%的印度人仍然生活在农村,每天收入不足2美元。

  虽然印度有“世界办公室”之称,但印度服务外包为主的产业只能吸纳百万人口就业,远不能解决印度每年新增1200万到1400万人口的就业难题。此外,印度外包业主要服务于欧美市场,对印度国内农业和工业发展带动力不强。因此,正如印度总理辛格所说,如何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发展制造业,是拉动印度经济继续增长的关键。

  虽然印度具有人口红利优势,制造业本应成为印度下一阶段经济发展引擎,但却一直面临各种阻碍,各种政策限制使得印度制造业仍未能赶上亚洲中国。

  由于改革进行得并不彻底,许可证制度也没有被完全废除,外国和本国投资者目前在印度仍然受到无处不在的官僚制度的阻碍,面临严重的腐败以及低效率的困扰。

  同时,印度政府未能提供适当的基础设施,以及制造业所需的初级和中级教育,技术人才短缺。过时的征地法和劳动法也是制造业投资和就业计划的主要障碍。

  由于印度联盟政治中地方政党势力强大,印度四分五裂的国内政坛令改革的进展放缓,甚至陷入停滞,一些左翼政党强烈反对进一步推行自由化改革,反对改革的声音高涨,使得朝令夕改,近期放宽管制的改革政策出现停滞不前,打击了投资者对印度经济前景的信心,有西方媒体甚至称“民主”成了印度政府面临的一道障碍。

  相比较在印度投资,不少印度大企业集团仍然更愿意在海外投资大型项目。在过去几年里,随着中国工人的工资增长约20%,中国低端制造业已经开始向别的地方转移,但却没有转移到印度,而是到了中国的内陆省份及越南、孟加拉国和印度尼西亚。

编辑:雍紫薇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