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赛特别策划顾问李江予接受本网专访(中国台湾网 赵辉 摄)
中国台湾网2月24日北京消息 即将开幕的首届海峡两岸大学生网络商务创新应用大赛,吸引了两岸大批高校和大学生的关注。近日,大赛特别策划顾问、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电子商务研究中心副主任李江予接受本网专访时表示,两岸大学生共同参与有利于增进双方相互了解,大赛也将为推动校企合作搭建新的桥梁。
借网络加深两岸了解
本届大赛是在已成功举办了三届的“大学生网络商务创新应用大赛”基础上,首次设立台湾赛区。据李江予介绍,将赛区延展到台湾地区,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ECFA签订之后,两岸都渴望更加了解对方。
“在此之前,有很多台湾企业到大陆来,在这之后,会有更多的企业想到对方的市场里面去。了解对方的商业文化、商业模式、运营方式,人们的行为认知、风俗习惯等等,这种需求会越来越强烈。”
因此,本届大赛也放宽了参赛项目的领域,除了商业,文化、民俗、环境……只要是真实存在的问题,都可以被接纳。
“比如大陆人民对台湾小吃很感兴趣,台湾学生可选择以小吃为主题,也可以把当地的风土人情、自然风光借由网络方式达到宣传营销的效果。网络能够以某种意想不到的方式,消除双方的误会,加深彼此的了解。”
为大学生职业发展打基础
网络的快速发展变革了企业运作方式,也加剧了企业间的竞争。充分利用网络,是现代企业运营和发展过程中必须考虑的问题,熟悉网络商务应用的人才需求量也逐年上升。
李江予认为,在网络环境下成长的当代大学生,对网络的认知能力、学习能力、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是与前辈们相比独具的优势。
“大学生就业压力大,实习过程中无法接触实际业务,进入成熟知名企业机会少。大赛就是希望创新一种方式,把优质企业的优质实习项目,扩展到大量学生中,也减轻了企业接受和管理实习学生的压力。”
李江予介绍说,学生在完成商业项目的过程中,一方面深入了解企业需求,一方面提升了专业能力,和协作、交流、分析等软性职业能力,为更好的规划未来职业发展打下基础。
“历年大赛都有很多企业在赛后将项目合同委托给参赛队伍,很多队伍组建公司开始创业,甚至当地政府为一些项目提供支持。我认为,对学生和企业都是很有好处的。”
为促进校企协作搭桥梁
往届大赛都会有大批企业积极参与其中,更有企业选择在第二年继续支持新的参赛队伍。李江予笑称,这是因为企业除了提供真实的商业问题之外,并不需要太多的成本,而学生能创造的价值往往会超过企业预期。
在西方国家,企业与学校间协作十分密切,尤其大型企业更注重支持学校的专业、课程发展和学生创新。国际上很多类似的大学生创新应用赛事都有企业常年支持,台湾地区也是如此。
“大陆的企业已经开始有这种意识,高校也在不断寻找新的合作模式。台湾在某些层面上做的很靠前,在职业发展、实践教育上也有独到做法。这次大赛也给两岸企业界和高校创造了交流借鉴的机会。”
李江予也希望,借由这一契机,推动大陆高校反思目前的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方式。
“专业设置,培养模式和企业需求之间如何对接,值得高校和企业共同关注。某种意义上,大赛在促进校企彼此的了解、认识、协作方面搭起一座桥梁。”李江予说。(记者 张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