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生:我对两岸交流事业有使命感

时间:2011-06-28 09:42   来源:中国台湾网

  身为<北京大学两岸文化交流协会>的<台生部>部长,罗海芸才刚结束三月初的台籍学生就业和医疗议案,三月中旬的<寻找孙中山北京之旅>,四月又即将有三个活动要登场:<台湾会馆一日游>,北大校内<社团大观园>参展,还有南下湖北与武汉大学学生代表的研讨会。

  马不停蹄的行程与活动筹划,不禁让记者问道 “你不累吗?"


  “做两岸交流活动,很充实,也很磨练!” 身穿藕色V领上衣,清汤挂面披肩发,面容清秀的罗海芸说。 

  身为七零后,罗海芸的行事,表现出兼容了七零的脚踏实地与八零的理想主义。

  罗海芸在台时,高中就读北一女,大学于辅仁大学社会学系就读。二零零七年,于北京大学心理学攻读研究生课程,取得硕士学位的同年,也就是二零一零年,迄今,在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就读博士班。

  罗海芸的父母分别来自江苏与上海家庭,她是典型的外省第三代。罗海芸毫不讳言的归纳,自己对大陆的亲近正是因为家庭因素。

  <北京大学两岸文化交流协会>

  罗海芸所属的<北京大学两岸文化交流协会>,于两千零二年十月由谢安在北京大学成立,早期活动多为联系北大校内台籍校友感情,如聚餐,短期结伴旅游等。直到近年才有了重大改变。不只活动更多,规模更大,对外联系层面更广更身,还开放会员可为任何北京大学的学生。

  因此,目前协会参与会员有四百多名台籍学生之外,近百位港澳学生,近七百名内地学生与部分国际学生,总人数达一千五百名。

  也因此,相对于协会中不局限于处理台湾事宜的<交流事务部>,专为台湾学生服务的<台生部>于二零一零年五月另行成立,罗海芸担任会长迄今。


  <台生部>除了举办了大量的两岸教育界的交流活动,此外,在今年三月,在与相关部会的讨论后,提出关于 “台生就业” 与“台生医疗保险”两大议题。

  “期望能与大陆同学达到齐头式平等”


  一般认知的大陆学历认证议题,是以 “回台湾就业时,台湾的用人单位是否承认大陆学历” 为诉求。但协会的 “台生就业” 提案与此却完全背道而驰。

  在罗海芸等协会干部的奔走下,最终提出的 “台生就业” 议题焦点有两者: “明文与内地人士相同待遇” 以及 “台胞证编号位数” 上。

  在高校毕业生的派遣证上,由于台籍人士与大陆现行档案制度毫不沾边,这使得在当下高校(北大,清华)的台籍应届毕业生中,由于档案的阙如,校方没有任何依据发给台籍人士 “派遣证”,尽管,也并没有明确的规定 “不可发给派遣证”。

  同样的,尽管在数年之前便已开放大量的证照供台籍人士报考,但除少部分敏感行业有明文规定 “台湾人士不得从业” ,绝大多数的行业或单位,仍没有明文指出台籍人士 “可以从业”,但也没有 “禁止从业”,如高校教师,国营企业两者。

  尽管多年之来,已有多名台籍人士凭各自的学养与才干,在上述两体系中获得傲人的成就,但大半是由于其自身能力超群,用人单位惜才如金,在行证手续上不辞麻烦,以个案方式一一权宜处理。但如此的破格做法毕竟罕见,不只单位毫无前例可循,施行起来也细碎繁琐。

  由于没有明文规定可或不可,更多的情况是,用人单位往往在应聘之时查觉了求职者的台籍背景,便 “预期未来可能会很麻烦”:

  “我们单位可以聘台湾人吗?” “公积金给不给?” “养老保险怎么上?” “既然没有档案那怎么转档案?” “给台湾人办工作签证要怎么做?” 等等。

  种种问题立马困扰住用人单位,答案多半是 “不知道。” 因此在台籍和陆籍求职者条件相同的前提下,直接舍弃台籍求职者是最省事的做法。无疑的,这种省事做法自然使台籍人士不名就理的丧失许多潜在的工作机会。

  至于台胞证编号,虽于数年前就已解决末两码在台胞证更新时便 “自动在末码加一”,成为现行的八码不变,但是在大量的考试报名或者表格填写等,例如最普遍的网路银行使用,由于证件类别的选项中往往并没有 “台胞证” 可供选择,八码编号填入往往会直接被系统认为 “无法接受”。

  这种技术性困境在台籍人士中十分普遍,特别是必需网上报名的考试,几乎没有台籍人士不曾经历 “无法输入” 的窘况。若填表的台籍人数众多,还能一起向有关单位反映这一技术性问题,研究是否有特殊解决之道。如果只有区区一两人,那结果往往无法乐观。

  罗海芸强调,提出就业议案并非要求甚么特权,而是希望能够在一个至少齐头式平等的前提下,在大陆这片广阔的舞台上,与大陆同学相互竞争,一起进步。

  将台湾介绍给大陆

  仅就即将到来的四月,罗海芸表示,至少有三个活动将要举行:

  四月初,社团将举办<台湾会馆一日游>参观活动。坐落于北京市东城区大江胡同的台湾会馆经过重新整修,在保留明清风格的前提下,台湾民俗风情,建筑特色,当代潮流,以及美食小吃,在台湾会馆中得到很好的发挥。

  <台湾会馆一日游>预计将有为数六十名的台籍与陆籍会员共同参加。罗海芸希望 “这个活动能让大家领略,以及感受到台湾文化。”

  四月中旬,北京大学校内将举办 <社团大观园> 活动,性质类似校内社团博览会。<两岸文化交流协会>预计,除了在所属的社团展厅中放置静态的活动照片之外,将采用台湾“夜市文化” 元素,使得社团显得更生动有趣,期望能吸引更多北大学子加入。

  例如,台湾夜市中,小孩们必然哀求大人 “让我玩一次吧!” 的 “套圈圈” 摊位,将在此次社团展览中再度出现。

  罗海芸不无遗憾的说 “可惜最好玩的捞金鱼带不进来。”

  而台湾知名小吃也可能在展位中出现,罗海芸表示,往年都与在京台商合作,把正宗咸酥鸡等带入北大,相当受欢迎,今年还在洽谈中,希望也能如此办理。

  四月底,由台盟与台联协办,协会中的台籍干部将前往湖北,与武汉大学学生一同举行<两岸青年高峰论坛-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研讨会。

  大量密集的活动,身为社团<台生部>负责人,自然不可能清闲。记者问 “你还有时间念书吗?”

  罗海芸微笑的表示 “别担心,我是好学生。” 二零一零年她获得了北京大学学业奖学金,在此之前,连续两年获得国家台湾学生奖学金。

  读书之余,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奉献给无给职的社团职位,热情是很重要的因素。 “毕竟,我对两岸交流事业有使命感。” 罗海芸说。(中国台湾网编辑部)

编辑:白皛

相关新闻

图片

本网快讯

热点新闻

奇闻趣事

两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