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总裁拉加德日前说,在完成改革前提下,人民币没有理由不成为储备货币,并获得与中国经济规模相称的地位。拉加德的积极表态,使人民币国际化问题再度引起舆论关注。业内人士表示,中国如此大的经济体量,货币不可能永远在后台不出来,但要想成为储备货币,应该内外条件兼备的情况下才能水到渠成,不能急于求成。
已具备一些有利条件
“中国已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出口世界第一、进口世界第二、外汇储备世界第一、潜在市场规模(人口)世界第一,尽管中国把经济增速调低了,但还是全球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而且,中国正在进行的经济结构调整,也给内外部环境带来了机遇,贸易往来不断增加,与全球各个领域的合作不断深化,在此背景下,中国具备了成为储备货币的一些有利条件。”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研究员张茉楠对本报记者说。
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余永定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国际货币必须能够在国际上充当3个功能:计价单位、交易媒介和价值贮存。在东亚金融危机之后,在清迈协议框架下,中国和其他国家签订了货币互换协议。在最近的金融危机期间,中国同相当数量国家的中央银行签订了货币互换协议。在最近一个时期,国际社会又在讨论人民币进入特别提款权的可能性。这些都是人民币成为国际储备货币的重要进展。
国际化进程才刚开始
“成为储备货币后,对于建立资本循环的良好渠道,减轻庞大外储和输入性通胀的压力,在全球金融市场中发挥更大的自主权等都有好处。”张茉楠说,“但问题是,人民币要想成为储备货币应该是一件内外兼修、水到渠成的事,不能盲目地急于求成。”
“人民币国际化的前提是掌握定价权,成为定价中心。不能因为推动国际化使自己国家的货币成为各国的投资标的和套利工具,这实际等于把你的货币红利让位于其他国家,你没有掌握货币自主权。”张茉楠认为。
“成为国际储备货币是国别货币成为国际货币的最高阶段。人民币刚刚开始其国际化进程,离成为可以与美元比肩的国际货币还十分遥远,更遑论成为举足轻重的国际储备货币。当然,随着中国国际政治、经济地位的提高,人民币最终将成为重要的国际储备货币。但是,这将是一个相当漫长和曲折的过程。我们应该不放弃一切有利的机会,但又不可操之过急,以致欲速而不达。”余永定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