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龙年后,银行理财产品依然热销。记者从省会多家银行了解到,比起去年,大家对理财产品的偏爱有增无减。
现象:理财产品持续受追捧
23日上午,记者在省会维明南大街一家银行网点看到柜台前办理业务的客户不多,大厅里理财经理却被人团团围住,大家拿着银行正在发售和即将发售的理财产品宣传单一边进行比较,一边咨询相关问题。
一位40岁出头的陈女士郁闷地说:“我在昨天下班前接到客户经理的电话说今天有一款90天、预期年化收益5.8%的理财产品发售,今天早晨有点事耽误了一会,银行8点半开门,我9点半到的,就没买上。”
该银行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现在理财产品如果不在银行一开门就到柜台来排队基本买不上,一个方法就是用网银购买,可这对许多老年人来说确实存在一定困难。
在省会中山路上的工行营业网点记者也遇到过类似的情况,“前不久,我们推出了两款理财产品,推出一小时不到全部卖完,有不少客户还追着问什么时候再有。”网点工作人员介绍。
华夏银行石家庄分行的一位客户经理介绍,春节以后,人来人往咨询理财产品的现象已经持续多日,“销势非常好,连连刷新纪录。”
原因:收益高是理财产品脱销主因
事实上,春节后,银行发行理财产品的频率很快,每家银行基本上一两周就会有一批新产品出来。为什么大家仍然买不到?
中信银行石家庄分行一位理财师介绍:“收益高是理财产品脱销的主要原因。”目前银行新推出的理财产品,年化收益率比去年都有不同程度的上调。比如90天短期理财产品,收益率基本保持在4.8%到5.3%左右,更有银行甚至达到5.9%的预期收益,对大众投资者有很大的吸引力。
除了短期收益品种,一些半年期、一年期的理财产品收益同样不俗,一年期的最高年收益率甚至高达7%,半年期的也基本保持在6.3%左右。业内人士分析,经历了股市、基金、代客理财产品的严重亏损后,投资者终于认定“稳健投资是王道”。这些人手头都有一定量的闲置资金,股市、楼市不敢进,收益太高的产品结果往往不兑现,不如银行理财来得稳妥。
风险:中老年人不应以理财代替存款
记者在采访中也发现,在许多银行排队争购理财产品的以中老年人为主。在某银行一款挂钩投资型基金的理财产品发售现场,记者看到,到场的客户基本以中老年人为主,许多中老年人根本不知道什么叫“PE”,什么叫“合伙人”。
“很多客户理财产品比例都超过存款。我看到有一些老人都将存款转为理财产品。”某银行客户经理人员说,他的许多客户在接触了理财产品后,再也不愿意存款了。据调查,现在部分人购买理财产品有些盲目和过热,他们将理财产品等同于高利息的储蓄。
“即使保本的理财产品也具有风险性,且客户一旦购买,其资金不能像储蓄一样随取随用。”银行理财师提醒说,“切不能将理财产品代替储蓄,若闲散资金多最好结合贵金属、外汇等做多元化投资。”
据了解,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第一次购买理财产品的客户必须要到银行柜台做一项风险评估的问卷调查,根据调查结果了解自己可承受什么样的风险再去购买理财产品。虽然有了风险评估,银行理财师也不建议客户冲着年化收益率去购买理财产品。
工行河北分行一位理财师说,年化收益率越高代表它的风险越大。普通人员在购买高回报的理财产品时最好要了解该产品投资的对象是什么,而已退休的老人则比较适合稳健一点的投资,如购买保本型理财产品。(本报记者 刘 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