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业高利润时代走向终结

2012-04-16 08:43     来源:中国青年报     编辑:范乐

  中国银行业遭受的质疑和批评,从未像今天这样严重。

  4月以来,陆续公布的各银行年报不断“飘红”,但银行业高利润的争议一浪高过一浪,似乎他们的业绩越好,声誉反而越差。

  中国银行业过去十年加速改革,资产总额、利润率都以倍数递增,屡创新高,业内共识是正“达到国际良好水平”。这个成就按说应该让大家欢欣鼓舞才是。

  可从两会期间就开始的银行业“暴利说”一直在延续。

  中国民营企业联合会会长保育钧的话,代表了一些批评者的意见:“中小企业很困难,银行却大量赚钱,我们的金融和经济是‘两层皮’,并不合拍”、“赚了那么多钱不叫暴利,什么叫暴利?”

  银行家以数据反驳。中国农业银行行长张云称,2009年到2011年,全国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的利润增长率,分别是13.02%、53.58%和25.4%,而同期银行业的利润增长率分别是15%、35%和36%。这说明“银行业的盈利能力与工业企业基本一致”。

  有银行业内人士称,某些批评是“明显缺乏专业知识”的“情绪上的猜测和发泄”。而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却认为,应该重视数据分析背后的“事实”。

  他表示:“无须测算我国社会平均利润率的高低,也无须知晓其他行业的利润率具体是多少,仅从大量国际资本、国内社会资本和民间资本都在千方百计争取进军银行业这一现象看,投资什么行业最赚钱,大家早已心知肚明。”

  去年美国人“占领华尔街”,今年中国银行业遭遇舆论“围攻”。在“后金融危机时代”,这能否看做是广大民众对可能遭受金融食利阶层盘剥的忧虑与警惕?

  银行高利润从哪里来

  即便银行“暴利”和“垄断”说难有定论,但银行业内人士否认不了银行业年报数据带给别人的“不平衡”心理。

  据统计,已披露年报的12家上市银行总资产为71.26万亿元,共实现净利润8415亿元,同比增29%,占1336家上市公司利润总额的51.3%。银行业净利润的增幅是全体上市公司的2.23倍。

  其中,五大国有商业银行去年实现净利润6808.49亿元,日均18.65亿元。而工商银行净利润2084亿元,同比增长25.6%。

  银行业的薪酬水平看上去也令人“眼红”。据不完全统计,银行业平均年收入达到10万元,而民生银行2011年员工薪酬增长43.91%,人均年薪约39万元;兴业银行、深发展分别以30.48万和27.8万居第二和第三位。

  与银行业的“骄人”业绩相比,实业类企业则黯然失色。除去12家上市银行之后,1324家上市公司的净利润总额为8005亿元,较2010年下降10亿元。

  尤其让人感受到“环肥燕瘦”、“不平等”的是,有979家上市公司利息支出较2010年增长36.7%,达1256亿元,远超上市公司本身的净利润增幅。这就是说,企业必须先给银行交足了银子,才能维持自己的发展。

  2011年中国商业银行实现人均利润近40万元;相比之下,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人均利润不到4万元。

  有业内人士反映,2011年下半年后不少做实体经济的企业效益下降,资金缺口开始放大,而同时,银行议价能力却大幅提升,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利率上浮20%~50%。

  这不免使人想起温家宝总理去年年底在江苏考察时的表态。他当时说,“金融家应当是企业家,不能把企业当成唐僧肉。”

  经济学家李才元比较了中美两国金融业利润占比的差异。从2001年至2010年,美国全部企业利润当中金融行业利润占比约30%,最高一年曾达到40%,这已是典型金融业“过度发达”状态。

  在中国,仅从A股上市公司数据看,银行业利润就占一半。加上非银行类金融机构(如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整体金融行业利润占比恐怕与美国不相上下,“肯定是偏高的”。

  “金融业的利润就是实体经济的成本”,李才元认为,银行业利润高低并不是绝对的,关键在于金融业性质是服务业,必须服务和服从于实业发展,如果实体经济低迷,其利润不足以支付金融业的利息,经济运行就会出问题,某种意义上说,这是经济泡沫化的先兆。

  金融危机后,“美国病”成为世界经济的一个新名词,就是特指金融业的膨胀远远超出实体经济支撑的现象。但美国是世界经济运行的核心国家,工业化早已完成,科技基础好,金融业作为经济的主要拉动力,可以通过美元的“全球泛滥”来转嫁自身风险。

延伸阅读

订阅新闻】 

更多专家专栏

更多金融动态

更多金融词典

    更多投资理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