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 关于我们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论坛 | 博客
官网首页 | 新闻中心 | 关于论坛 | 最新播报 | 视频·直播 | 重要发布 | 重要讲话 | 人物访谈 | 嘉宾风采 | 论坛花絮 | 评论反应
中国台湾网专稿 | 主题论坛 | 论坛城市 | 现场图片 | 背景资料 | 关注海西 | 闽台交流 | BBS | VIP | 第四届 | 第三届 第二届 第一届
  海峡论坛官方网站 -- 最新播报

世界闽南文化节特刊之绝技传千年 盛世绽芳华

时间:2013-06-15 14:37   来源:泉州晚报

  木偶头:掌中艺术机关精巧

  一代木偶雕刻大师江加走  (泉州锦绣庄民间艺术园 供图)

  木偶艺术“起于汉、兴于唐,盛于明清”,至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泉州是著名的“木偶之乡”,主要有提线木偶(傀儡戏)和掌上木偶(布袋戏)两种。泉州木偶戏在动态的表演上蜚声海内外,而在静态的木偶头雕刻上,泉州木偶头的雕刻艺术也在国际木偶艺术界及国际木偶交流上占有重要地位。

  □本报记者 陈士奇

  兴起于唐宋的雕刻工艺

  木偶,古称傀儡,据《旧唐书》、《后汉书》等古籍记载,早在汉代便已出现了用“刻木为人、像人之形”的偶人进行表演的形式。汉代是一个“百戏兴盛”的朝代,傀儡的品种也在当时得到蓬勃发展。傀儡戏于唐末传入泉州,并于宋代在闽南地区广泛流行。唐宋时期,泉州海外交通贸易日益繁荣,多种宗教开始在此地交流融合,佛教艺术也随之发展,由此也衍生出了许多雕刻神像的作坊。就在这些作坊中,泉州木偶头雕刻工艺开始代代传承。

  古时的木偶头雕刻大多在神像作坊中兼营,福建省民间艺术家、中国民间雕刻艺术大师黄清辉介绍说,早期木偶头雕刻艺人因师承佛像雕刻艺人,故当时所雕刻出的木偶头造型也大多保留着雍容丰满、神韵含蓄的佛像样貌,面部形象不脱神佛风貌。而由于古时泉州木偶戏,多为祭神供鬼而演出的傀儡戏,木偶头所雕刻的形象大多都为神佛及鬼怪,品种较为单调。

  清乾隆时期,随着木偶戏发展进入繁盛时期,许多木偶头雕刻彩铺应运而生,当中以名为“西来意”妆佛铺雕刻的木偶头颇为有名,其所雕木偶头额线高、个头小、肌肉盛强,神态意蕴含蓄深沉。伴随木偶戏的进一步发展,泉州开始出现了专营木偶头雕刻的作坊,其中如“周冕号”黄良、黄才的木偶头雕刻、粉彩作坊,更是名噪一时。

  随后,木偶头雕刻工艺一度销声匿迹,直到雕刻艺人江加走的出现,才又一次迎来“新生”。在提线木偶头雕刻的国家级传承人林聪鹏看来,作为传统木偶雕刻艺术集大成者的江加走亦是一位解构传统的转折性人物,其雕刻的木偶头在继承发展传统工艺的基础上,从外形上对木偶头进行大胆的艺术创造,尤其讲究面部的结构和表情,加之精细的雕刻和美观的彩绘,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性格鲜明独特。


分享到:
编辑:段方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