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端午节扎粽子
端午节扎粽子,点雄黄,插艾蒲的习俗,延绵至今,该有数千年了。有说吃粽子是为了纪念投湖而逝之屈原,如此看来,这习俗大概是产生于长江流域。但喝雄黄酒,挂艾蒲,似乎与农历的节气变化有关。时至初夏,蛇虫开始出没,雄黄也好,艾蒲也好,大多有驱虫避邪的功用。
粽子所用材料,芦叶、糯米是也,而长江两岸,自古就是鱼米之乡,粽子所用材料,可谓随手拈来,除了极贫苦之人,一般都能採点芦叶,包几盆粽子。
每年的端午节都会和亲人坐在一起包几个粽子,有时还不禁为粽子改良一下,菱形的,方形的,微型的总之自己创作的成果总是会欣欣然,快乐好一阵。
最受孩子们欢迎的,应该是粽子出锅的一刹那了。当此时,水汽弥漫,清香四溢,吼吧吧的孩子,早已等得不耐烦,一拥而上,抢而食之,先食为乐。而此时最满足的,是孩子的母亲,那眼神、那笑意,是天底下最美的表情。一天的劳作,全在孩子们的快乐中化为乌有,剩下的,是母性的宽慰和自豪。
这些都是我童年最弥足珍贵大的,节日让我们放松,让我们寻找快乐,然而,鱼米之乡,黄昏炊烟袅袅,饭香充斥着我对家眷恋,总是让我久久回味,在城市呆久了,难得寻得那儿时的时光,端午节,让我们寻找家的味道,一同领略那暖心的鱼米之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