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1年7月23日晚,上海外滩
十里洋场烟花地,风云际会上海滩。
张五常说:“我敢肯定,如果中国开放金融,从开放时算起,5年后,上海将超越香港;20年后,上海一带将成为人类历史上最繁盛的工商业中心。”
中心也好,国际大都市也罢,头衔不过谈资,数据全是浮云,老百姓的着眼点终究还是要落回到哪里能找到好吃又实惠的,哪里能买到好看又有品位的,哪里能找到快乐,最好快乐还是与众不同刻骨铭心的。
看了很多年的《上海一周》,窃以为是办得最好的区域性的吃喝玩乐拼品位拗造型的指南类报纸。因为人家将稀松平常的指南办成了品位提升班。于是,我们就在上个周末,揣着一份新出炉的《一周》,牵着彼此的手,嬉闹着奔赴上海滩。
“十里洋场”特指旧上海的租界的繁华景象。1845年英租界在上海县城以北的洋泾浜(今延安东路)北岸建立,1848年美租界在苏州河北岸的虹口建立,1849年法租界也在上海县城与洋泾浜之间的土地上建立。这些租界是为避免“华洋杂居”容易发生华洋冲突而划出和建立的洋人居住区,因当时称洋人为“夷”,所以租界也被称为“夷场”。1862年,时任上海知县王宗濂命令国人不许称外国人为“夷人”,于是改称“夷场”为“洋场”。“十里”之名一般认为只是一个虚拟词,表示大;也有人认为美租界沿苏州河两岸发展,英租界和法租界南起城河(今人民路),西至周泾和泥城河(今西藏南路和西藏中路),北面和东面分别为苏州河与黄浦江,周长约十里,故被称为“十里洋场”。以后租界面积虽扩展若干倍,但“十里洋场”之名却一直沿用了下来。
30年代的上海,各色人等云集其中,达官贵人和市井小民,军阀大吏和黑帮老大,生存或者死亡,发达或者堕落,这里充满了一切可能性。